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在“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部分中明确提出,“允许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此观点对于下一步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读懂这句话,落实这句话,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精神和总体意图。在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城乡二者拥有平等发展权这一鲜明导向,力促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一、城市人才入乡是“牛鼻子”
有助于振兴乡村的多种元素大多与城市和城镇化有关,这客观上要求乡村开放,让城市元素与乡村资源相结合并发生化学反应。靠谁来完成这一过程?
人才都在哪里?调查发现,以下四类人才是“入乡主力军”,最可能肩负起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任:一是数以亿计的“离乡不离户”人群,他们在外头闯出了一番天地、学到了一身本领,又最了解老家乡村的实际情况;二是一批批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尖刀班”成员,他们深入一线,重要且可靠,可以准确把握政策信息,又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三是成建制的农业领域的专业科技力量,其实验室在城市,也终究需要在田地里才能落地生根,一些地方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效果就非常好;四是大量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拥有情怀的城市市民和工商资本,他们向往乡村田园的生活方式或希望在乡村收获致富的果实。
二、新观念新想法是“发动机”
城市人才入乡是为了给乡村带来新观念、新想法。资源是想法的函数,人们的观念与想法决定了对一件事物和一次行动的价值判断。想法变了,才有可能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衍生出可观的财富;观念变了,原来在我们看来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才可能变得意义非凡。
引入人才,就是引入点子、引入思路、引入斗志。要通过人才引入搅动乡村当地居民的思想,有了新观念与新想法,才有可能发掘出更多勤劳致富的好办法。
三、先行者的实践是“解题库”
细看地方实践,不难发现,一些富有远见的集体经济组织早已经在“开放引才”的路子上率先迈开了步伐。
在黔北小城湄潭,因茶叶种植而聚集两千余名外来人口的核桃坝村,探索性的提出了“将党支部建在功能单元上”。党总支对支部实行一元化管理,每个党支部吸纳与功能相匹配的专业人才。为更好地应对新移民在治理与服务方面的需求,他们还专门设立了“新移民党支部”,并成功地推选一位临县迁入人员为支部书记,从组织上赋予新移民平等的地位和权益。这个探索,充分依托于基层党组织的架构,为吸引村外人才开设了一条制度通道,充分发挥了外来人才的比较优势,有力增进了本地群众和外来移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南粤重镇佛山,非户籍人口可经由选举进入村(社区)两委,为外来人口参与本地社区治理、表达意见诉求、共享社区资源提供制度化通道。两年多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在不挤占原有村集体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增强了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改革前沿深圳,远近闻名的南岭村跨出了从“种房子”到“种高科技企业”的精彩一跃,通过收购专业的投资公司,成立了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专注于投资本社区内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尤为重要的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由集体股份公司、部分村民及投资团队合股而设,是一家不同于传统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的现代企业。基金公司所依托的专业投资团队全都属于典型的“外来户”,为壮大南岭村的集体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此外,有的村集体探索聘请科学家、致富能人当选“荣誉村民”“荣誉股民”,既为村外的人才提供了一个集体认可的内部身份,也增强了村民抱团发展的信心;有的村集体在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过程中,创设了“特殊股”“募集股”的办法,为引入人才、活用人才,帮助集体做大增量资产提供了激励;还有的村集体借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吸引人才并带领群众致富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发展空间。
四、做大增量资产是“突破口”
在开放引才的改革过程中,要在总结基层群众已经趟出的路子基础上,继续往前大胆地走。
一条可能行得通的路径是,在充分做好集体资产监管,做到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分开集体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存量部分集体资产用以继续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突出保障功能,并沿续固化和内部化的特征;增量部分集体资产用以做大蛋糕,突出发展功能,主要是朝着
市场化利用的方向前进,并采取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科学使用。
在规范有序的开放中,通过做大增量部分来发展集体经济,既能避免因封闭导致的资产缩水,又能为集体经济与现代市场主体建立高效连接奠定基础;既能让死的资产变活,又能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扫清关键的体制障碍。通过做大增量带动存量增长,最终实现福利的有力保障与资产的有效运营。
当然,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并不唯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最优解,但只要各地有了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积极性,更多、更好的办法将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坚信,在合理的激励机制设计、规范可信的政策环境支持之下,城乡各类人才能够在乡村大施所能、尽展才华,最终形成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事业“智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