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最新动向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发生4次转移,5个国家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最早的世界科学中心在意大利,然后由意大利转向了英国,再由英国转向法国,再由法国转到了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了美国。那么,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在哪里?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从以往的经验看,从16世纪到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周期大约是八十年至一百年。从1920年起,美国已经雄踞世界科学中心近一百年。现在,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夜,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将成为科技革命的“领头羊”。
2008年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占未来
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创新战略。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后,无一不是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作支撑,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一)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最新动向
首先,看一下美国。美国于2009年、2011年、2015年连续出台《美国国家创新战略》。2015年出台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创新基础要素投资;二是刺激私营部门创新动力,这是针对企业而言的;三是激励全民创新,创新不是少数人的创新,要由精英走向大众;四是创造高质量工作岗位和持续经济增长,比如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以后,很多常规性的、简单的劳动可能要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美国也提出要创造高质量工作岗位;五是促进国家优先领域的重大突破;六是重视政府服务创新。从这些内容也能看出来,美国虽然强调自由市场竞争,但是政府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的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美国2018年财年联邦政府主要部门的预算情况。在这些预算中,很多项目的预算是负增长的,而且幅度很大。比如,环境保护署2017年的经费只有82亿美元,而2018年预算减少到57亿美元,减少幅度为30%。当然,这里也有预算增加的项目,比如国防部的预算就明显增加,并且这部分预算在2017年已经达到5217亿美元,到2018年又增加到5470亿美元,增加幅度达10%。美国对国防部的预算是RDT&E(研发、试验和评估),也就是说他不光是看研发,还要看后期的成果和效应,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由上图可见,美国在预算上是有所侧重和考虑的,比如在国防安全、退伍军人上,预算是明显增加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一下特朗普。特朗普上台以后制定了《美国优先能源计划》《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取消了《清洁能源计划》。近几年,美国对华为、中兴采取制裁,也显示出美国在科技领域有些着急了,因为在这一领域我国发展的速度很快。
其次,看一下欧盟。欧盟启动实施“地平线2020”计划,计划用7年时间,投入770亿欧元,资助从基础研究到创新产品
市场化的整个“创新链”所有环节的创新机构和创新活动,确保欧洲产生世界顶级的科学技术。现在,欧洲又提出“欧洲地平线”计划来接替“地平线2020”,提出2021-2027年新一轮科研资助框架。该项目预算约为1000亿欧元,重点关注三大领域:基础研究、创新和社会重大问题。
欧盟里有一个重要的国家——德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很多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经济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唯独德国的
经济发展比较稳健,这可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拥有大量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掌握着非常尖端的技术,在特定行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而且这些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就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此外,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在德国的分布也非常分散。德国的很多企业都不在柏林等大城市,可能就在一个小镇上,长期围绕一个业务深耕细作。2019年,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计划到2030年将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至25%。
我们说,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强调实体经济发展?因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创新就是没有根基的。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德国在数字化这方面没有中国现在发展得这么快,因此他提出要发展更广阔的数字经济,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数字议程、高技术创新战略以及数字战略2025等,力图奠定其在重要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顶尖地位,将德国建设成为最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实际上,德国很多隐形冠军企业的关键制造环节是不会离开德国的,很多最深加工、最有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很少会转移到外面。
再次,看一下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的创新步伐一直没有停滞。日本在2017年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7》,正式提出“社会5.0”概念,旨在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共享,打造“超智慧社会”;与德国“工业4.0”不同,日本“社会5.0”不仅会带来产业生产力的提升,还可能带来生活便捷性的极大提升,有效应对老龄化、环境和能源问题。2018年,日本出台了《集成创新战略》,与以往科学技术基本方针相比扩大了驱动创新的主体,强调要推动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创新,加快推进大学改革,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AI人才培养等。
最后,看一下俄罗斯。俄罗斯对科技的重视是一如既往的。2016年,俄罗斯又启动制定发展新一代技术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使数字经济的成果惠及广大俄罗斯民众。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主要技术领域上的差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国家SCI论文排名情况,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知识创造领域的水平。由上图可见,在2000年以前,中国SCI论文排名都在10名以外,2005年排在第七名。从2006年开始,我国SCI论文排名逐渐提升,现在稳居世界第二。
其次,从技术角度来看。《韩国国家战略技术水平评估》选了十大领域,它把美国在这些领域中的技术水平按100%来看,其他国家在相应领域的技术水平在80%以上的算作领先,80%以下的算作追赶。在十大技术领域里,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是领先的。
再次,从新兴领域专利情况来看。这里我分了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创造、大的技术和专利层面。上图比较了日本、美国、德国、法国、韩国、中国在53个新兴领域的专利布局情况。由图可见,中国在一些领域还没有专利布局。
在半导体领域高价值度专利分布中,排在最前面的是日本,接下来是美国、德国、法国、韩国、中国。
在无线通信领域高价值度专利分布中,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专利布局。因此,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为什么美国要打压华为,因为美国明显感觉到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追赶步伐在加快。
未来,对太空的探索可能呈现出一些新的方式。比如,卫星和飞行器的微型化,就是质量越来越轻。有人统计,2017年发射的1-10千克的微纳卫星数量比10千克以上卫星和航天飞行器总和还要多175克。但是,微型化并不意味着功能就不全。这些很小的卫星里面要集成沙粒大小的计算机,还要有自动修复材料,当卫星在太空出现故障后要能进行自我修复。最后,这些卫星要组成网络,发挥更多功能。这些是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技术发展方向,我们也要跟上。
二、上海、深圳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向
上海、深圳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城市。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个城市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向。
(一)上海
2018年6月,上海市出台《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使上海“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围绕“五个中心”,《意见》提出了“五个新突破”:一是推进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二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取得新突破;三是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取得新突破;四是推进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五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意见》还强调要打造“八个新高地”:一是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上海品牌新高地;二是打造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新高地;三是打造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四是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新高地;五是打造联通全球的网络枢纽新高地;六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平台新高地;七是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新高地;八是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围绕上海的这些做法,中关村科学城提出要保持“三个力”:一是保持定力,对于其他城市的做法我们要借鉴,但是不能着急;二是增强功力,中关村科学城要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完善颠覆性前沿技术筛选培育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三是凝聚合力,要更好地调动在京的创新资源参与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来。
(二)深圳
近些年,很多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在深圳诞生。深圳围绕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意识地弥补这些短板。2018年12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并围绕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五大体系”。一是实施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建立目标型科研项目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强调科研项目立项目标要明确,不能为了立项而立项。二是扩大科研自主权,建立融合型科研
组织体系。三是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突破型实验室体系。四是支持科技人员潜心基础研究,建立成长型激励体系。五是扩大开放合作,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体系。现在是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再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要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借力来发展自己的。
根据深圳的做法,我们对中关村科学城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对基础研究的创新引导;二是构筑支撑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三是强化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四是推动基础研究领域全面开放创新合作;五是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激励机制。
(三)中关村科学城与国内部分地区的对比
2018年北京GDP突破了3万亿元,深圳GDP为2.4万亿元,但是从GDP增速来看,深圳更快一些,达到7.5%。
北京海淀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而深圳南山区则是深圳主要资源集中的地方。由上图可见,2018年,海淀区的GDP是6400亿元,深圳南山区的GDP是5018亿元;但从GDP增速来看,海淀区只有7.5%,而深圳南山区则为9.1%,高出北京1.6个百分点。从PCT专利申请来看,深圳南山区是海淀区的2.5倍。
三、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布局及最新进展
2018年11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关村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我们对中关村科学城提出了新的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地三区”。“三地”是指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三区”是指创新创业引领区、国际创新集聚区、绿色宜居示范区。“三地”是中关村科学城的核心功能,“三区”是中关村科学城的支撑功能。
《规划》提出了各个时间节点的目标,围绕原始创新、创新效益、国际化、宜居环境等一级指标又分成了若干二级指标,并对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做了明确。比如,到2020年要争取有1-2家国家实验室落地北京,到2025年要争取有3家落地北京;比如,到2020年R&D投入强度要达到11%,到2025年要达到12%;再比如,在外籍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方面,到2020年要达到1%,到2025年要达到1.5%。
中关村科学城的空间布局构架可以概括为“一轴、一廊、一带、一极、四组团、多节点”。“一轴”是指中关村大街高端创新功能集聚发展轴;“一廊”是指北清路前沿科技创新走廊;“一带”是指绿色生态与历史文化发展带;“一级”是指中知学原始创新发展极;“四组团”是指永丰、翠湖、生命科学园、上地软件园功能组团;“多节点”是指清河、西三旗、四季青、北下关、学院路、玉渊潭、魏公村、北太平庄、甘家口等节点。
中关村科学城的目标实现路径是,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更多侧重于加强前沿性基础研究、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更多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对接重大科技设施和项目;建设自主创新主阵地,更多侧重于加强重点产业研发创新、培育发展新经济、汇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打造双创生态引领区,要汇聚一流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布局、打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营造一流创新创业文化;打造国际创新集聚区,要集聚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提升国际化生活服务;打造绿色宜居示范区,要提供品质公共服务、塑造绿色交往空间、增强历史人文体验、营造多元社区环境、提升国际化生活服务、完善智慧基础设施。
未来,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要从这些方面着手,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四、提升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能级的主要做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对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能级的思考,主要源自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下一步工作的切入点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要坚持“三个面向”。
2013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那么,中关村科学城怎样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主要是做好基础研究,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在一流科研机构上有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对一些非共识的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那么,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要找到工作重点,要配合、服务国家实验室的落地。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组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那么,北京怎样服务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二)提升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能级的做法
1.加快塑造瞄准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全要素开放创新网络新优势
无论是北京的发展,还是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都不能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上。首先,从区域层面来看,要顺应新时代创新的新趋势,在组织数据资源、用户资源等新的创新要素方面制定新举措。比如,北京是不是也可以在发展一定程度后牵头发起一些大的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并组织全世界相关科学家来做相关的研究。此外,北京的发展还要和京津冀协同在一起,并将自身能量辐射出去。其次,在全球创新流动加速的新态势下,怎样推进人才建设,使人才多元化,让各种各样的人来北京创新创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从产业层面来看,可以借鉴硅谷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注重企业成长对区域创新的“反哺”效应。当然,“反哺”效应不一定是直接的税收方式。一个大企业诞生后,为大企业配套的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会有很多,这些中小企业都是依托大企业发展的。因此,真正的成功企业的“反哺”机制,就会形成有内生增长动力的产业集群。此外,要加快构建行业领军企业领衔的资源共享平台和开源创新平台。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开源创新平台,这实际上也是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区域的发展。
2.着力建设匹配高质量发展的新基础设施
未来,支撑创新的新基础设施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这里我提出三个基础设施。第一,夯实知识创新基础设施。比如,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学科等,都是知识创新的一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再比如,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室。未来的科学研究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手段,我们不能再到图书馆里翻书搞科研而不做实验,必须要建立在实验室的基础上去搞科研。因此,要夯实知识创新基础设施。中关村科学城如果在这方面做好布局,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第二,打造区域性科学工业综合体。也就是说,我们不单单要有基础研究,还要有高端制造。打造区域性科学工业综合体,是支撑未来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第三,建立健全新型技术创新网络体系。依赖于现代通讯技术,实验室或创新网络是虚拟化的、在线的,这些人可能分布在全球各地,但他们是围绕一个科研目标、科研方向协同工作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基础设施。
3.探索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结构
创新能级最终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率的不同上,即结构更优、效率更高。一是要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要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技术主导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加快建立新的以知识产权分享为来源的创新收益模式。也就是说,当新的技术诞生在北京时,北京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果最后这些技术能够大规模产业化,就肯定要走向外地,走到一个适合它落地的地方,但对于早期对它的投入,这些投入如果变成对知识产权、对技术的未来收益的分享,就跳出了传统上把企业留在这个地方,通过纳税的方式来回收早期它对资源的占用、消耗等的回报。三是新的经济要体现依托重大科技活动衍生出来的高端服务型经济。比如,科技会展等。
4.全面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都体现着科技含量和创新,同时也能够激发创新。并且,城市能够成为新的技术、新的科技的试验场所,就相当于实验室一样。一个城市要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试验场所、试验条件。新型的城市形态,就是能够适应创新、包容创新、支持创新的。
5.加快构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供给服务体系
这里包括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法律供给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6.推动建立指引高质量发展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新指标体系
近几年,我们把研发投入核算到GDP里面。更好更多地体现创新的发展,不单单是在研发投入上,还包括对人才的集聚和服务等方面,特别是以前对国有企业的考核都是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没有对其创新做考核。实际上,考核的“指挥棒”非常重要,对其进行方向引导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争取推动建立专门针对中关村科学城的考核指标体系,在突出经济指标考核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区域原始创新能力、高精尖经济结构、创新创业活力、辐射带动能力、示范引领能力、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指标的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