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带一路”倡议:从1.0版到2.0版,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是指陆上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经济带”。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5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
组织的积极响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带一路”倡议从1.0版走向2.0版,从65国走向全世界。在最早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设想中,“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有65个(包括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有16个国家,但非洲国家只有埃及参与其中。经过5年多的发展,参与国家的范围从最早的这65个国家扩大到了全世界。
“一带一路”概念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回顾一下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来的时候,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曾经提出,65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不太充分,应该是“一带一路”+“一洲”(非洲)。现在,“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倡议。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国家已经有100多个,包括拉丁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一带一路”概念内涵上也在扩大。第二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提出很多的新的理念,包括建设绿色的“一带一路”、廉洁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还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上的强烈响应,特别是联合国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多个决议中,被认为是有利于联合国201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实现的重要倡议。习近平主席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要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倡议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从有些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欢迎并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事件是2017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由此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面向全世界了。两年之后的2019年4月25到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一次有更多的国家前来参与,一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参加。不仅有领导人圆桌峰会,还举办了12场分论坛、企业家大会、高级别会议等,议程紧凑、讨论内容丰富。习近平主席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程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宣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理念也在不断丰富。和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样,现在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有句中国俗语“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也强调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现在,一个新的理念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也走向了世界,那就是“要繁荣先联通”,只有做到互联互通,才能使经济走向繁荣之路。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连续两届参会,他感慨地说:“‘一带一路’长大了!从一个孩童长成大人了。”“长大”,意味着朋友圈变大了,也意味着理念更加丰富、更加与时俱进。例如,沿着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正在从高大上的硬设施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绿色、透明、健康、廉洁、可持续发展……成为本届论坛的热点词汇和重要理念。而分论坛数量扩大到12场,比2017年第一届论坛增加了1倍。除了首届原有的“五通”和“智库交流”六个主题外,新增廉洁、数字、绿色、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地方合作等主题,印证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首届高峰论坛达成的279项具体成果,已全部按计划完成;中国政府已同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作为中国2019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这届论坛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签署640多亿美元合作协议,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的里程碑,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更多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和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些国家,像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每天高喊的口号都是“美国第一”“美国优先”,不考虑其他国家,这是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对于个体来说是自私自利,对于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来说也不是一个好消息。“一带一路”倡议既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有利于中国呢?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推动中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多元化。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公布的2015年全球各大洲和主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数据来看,美国仍雄踞榜首,占全球GDP的24.32%,但比例是在缩水的,过去甚至高达30%以上。中国位居第二名,占比为14.84%,虽然与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领先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将近9个百分点。日本的占比为5.91%。我们并没有讨论人均GDP,人均GDP我们还落后日本较多,所以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我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一个美国新媒体网站利用世界银行预测数据制作的图表显示,2017年至2019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将高居第一,达35.2%;而美国的贡献预计为17.9%;排在第三的是印度,8.6%;整个欧元区是7.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现在讲“亚洲世纪”。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排在前10名的很多是亚洲国家,比如第一位是中国,第三位是印度,第五位是印度尼西亚,第六位是韩国,第十位是土耳其。
同时,中国还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4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几乎接近4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过去我们很多是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自从2008年始自美国华尔街的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危机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加之特朗普政府具有巨大不确定性外交政策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不全都压在美国国债市场上。这就推动了我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多元化。
第二,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但是“走出去”仍在路上,不可能说已经是一个完成时,它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不断“走出去”,还要“走得进”“走得稳”“走得深”。而且“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但有国企,还要有民营企业;不但有大企业,还要有中小微企业。现在,中国企业的步伐要迈得更大、走得更远。所以,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中国企业也呼唤这样一个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倡议。
第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对接。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我们不能永远只有“中国制造”,我们还要成为“中国智造”,要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向价值产业链的高端前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向更高的方面前进,另一方面也需要转移富余的产能。比如,推动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加强中非产能合作。
第四,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在短短的40年里,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工业化严重不足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制造业强国;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前的156美元到现在的近一万美元。我们要分享的经验,不仅有工业化的经验、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经贸合作区的经验等,也有农业发展的经验,甚至从减贫、
经济发展等纯经济领域不断延伸到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比如反腐败等。因为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和我们相似的挑战,所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的分享。这个过程也是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在,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之下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分享发展经验、发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版本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解决在国际舆论上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
在国际层面,“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亚非欧三大陆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多边贸易和投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需要一个大推动把世界经济激活,而“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大手笔。因此,联合国的各个机构和组织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另外,现在国际上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自由贸易,提倡自由贸易;另外一种是保护主义,实行关税壁垒,动辄提高关税以保住自己的市场。“一带一路”倡导的是包容性的新型全球化。然而“去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发展理念、两种全球观的分野。“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的是自由贸易,并要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
从以上这些维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的。
“一带一路”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投资和开放。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的广度上来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深度上来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成就。现在,我国是世界上128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还是全球第二投资大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7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对外投资飙升44%,达1830亿美元,从第五跃居全球第二,比吸引外资多36%。特别是我国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投资国,投资额是排名第二位国家的3倍。另外,我国在2010年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一些产业产能过剩,如:钢铁、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这些产能要向下游转移,这种转移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过程。
“一带一路”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更多空间。世界经济处在缓慢恢复过程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近14亿人消费市场的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世界的增长。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现在不仅有出口也有进口,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这是一个转型。我们在世界上推动互联互通的建设,加大对外投资的步伐,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第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我们提出许多关键理念,如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第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践行相互
三、“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与成果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给各国及中国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参与国的需求旺盛,但资金缺口非常大。中国可以提供融资支持,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百年梦想有了一个实现的机会。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以及中国过去40多年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是保证和动力。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从贸易到投资驱动)的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参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相互对接和契合,这也是我们的历史机遇。为此,还有很多机制的支持与保障,既有“中非合作论坛”等现存机制,也有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在“五通”领域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涉及八大方面。一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通信干线网络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二是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在机械设备、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能源资源产品、农产品等方面,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开展投资与贸易领域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创新贸易方式,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拓展产业投资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合作建设产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当地就业,壮大企业实力。四是深化能源资源生产、运输和加工等多环节合作,加强能效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提升能源资源深加工能力。五是拓展金融合作领域。中国将加快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加强双边政策资金的合作,发挥好社会资金的主力军作用。继续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扩大贸易本币的结算。六是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七是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建立健全有效对话机制和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八是积极推进海上合作。深化农业渔业互联互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以海水养殖、海洋渔业加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环保和海上旅游等产业为重点,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合作科技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海洋人才
培训基地。
第二,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机遇。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领域。基础设施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石。投资基础设施,短期可创造就业、增加需求,长期来说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旧,仍有投资机会。而真正好的投资机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具有强大优势。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2000年福布斯全球500强企业中只有10家中国公司,其中9家为国有企业。2017年,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07家为中国公司,其中75家为国有企业。其中,建筑行业更加一枝独秀,2017年全球最大的10家建筑公司中有7家为中国公司。2018年,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20家为中国企业。中国公司“走出去”具有竞标优势,比如工期短、标价低、质量过硬、管理严格、工作纪律严明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打造六大经济走廊。这些走廊,不仅仅是一条条路,而是通过这一条条路逐渐形成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通讯、冶金、物流、能源、旅游、金融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
第三,“一带一路”推动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3-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在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达到27.4%。其中,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中国与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由小到大、稳步发展。201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977.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14.1%,比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世界银行研究组分析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71个潜在参与国的贸易影响,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
第四,“一带一路”打造共建合作的融资平台。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自2016年开业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信任和认可。截至2018年底,亚投行已从最初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遍布各大洲的93个成员;累计批准贷款75亿美元,撬动其他投资近400亿美元,已批准的35个项目覆盖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阿曼、土耳其、埃及等13个国家。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并于2017年5月向该基金增资1000亿人民币。截至2018年底,丝路基金协议投资金额约110亿美元,实际出资金额约77亿美元,并出资20亿美元设立了中哈产能合作基金。
第五,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领域。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旅游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17年沿线国家3.87万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6.0%。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设立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奖学金。在54个沿线国家设有孔子学院153个、孔子课堂149个。中国科学院在沿线国家设立硕士、博士生奖学金和科技
培训班,已培训5000人次。
总而言之,缺乏资金、技术和经验,是参与“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瓶颈,尤其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突出。而中国在基建、高铁、核电、文化、旅游、贸易、金融等领域有充足的资金、有领先的技术手段、有丰富的建设经验、更有低廉的价格成本。因此,中国国内相关行业及企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通过与政府合作,通过对外贸易和跨境并购等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并取得了很多发展成果,但是同样面临很多的挑战。
第一个是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的挑战。美国、日本,甚至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着战略质疑。他们总觉得动了他们的“奶酪”。如,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并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意在遏制中国的发展。日本在外交上实行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其实,早在1997年,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了所谓的丝绸之路外交,他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日本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日本对中亚的外交逐渐被称为“丝绸之路外交”。
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认为“一带一路”与他们的战略有竞争关系。印度虽然加入了亚投行,并且是金砖国家的一员,但对“一带一路”反应冷淡,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更是明确反对。因为自视为南亚地区领导者,不希望其他国家在该地区扩大影响力。莫迪政府提出的“季风计划”旨在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促进经贸往来等,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海上丝路”计划而提出的反制计划。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这是普京在2011年10月提出的,设想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架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并成为世界格局中能与美国、欧盟、中国相抗衡的强大一极。该战略与我们的“路上丝绸之路”建设存在许多重叠之处。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也有一种戒备和恐慌的心态。比如,担心中国制成品是否会倾销,担心人口移民,等等。
第二个是安全与政治风险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些处于动乱和不稳定状态,政局动荡,政策变化,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等等。在政治稳定性上,有一些国家政局以及政府更替频繁,政局动荡,甚至爆发内战、出现局部冲突。在政策稳定性上,有的国家对外资的政策、态度不稳定,国内的经济、货币政策也一再变化。
第三个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和效益外溢的挑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通过技术转移,本土化经营,保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基础设施相衔接的生产性工业化项目的发展,以最终实现解决当地人就业和提高人民的教育、医疗等实际生活水平等社会发展目标。我们经常讲“要想富,先修路”,但现在也必须让一些国家了解到“修了路,也未必自然就富”,要通过基础设施联通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两者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否则,光有一条路,并不能自动带来繁荣和发展,如果自身不具备可持续增长的能力,久而久之,路也可能荒废了。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发展以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四个是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体系脆弱的挑战。一些国家针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进出口手续繁琐,一些中亚和非洲国家完成出口手续耗费的时间竟然需要数月之长。还有一些参与国家银行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汇率波动大,货币币值波动变化较大,汇率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个是中国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提高的挑战。
要做好国别研究。现在,“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进入到工笔画的阶段之后,我们强调的是,参与“一带一路”的每一个国家都要做非常细致的发展战略,包括研究政局变化、经济发展风险、法律法规等。这些国别研究,不可能是大一统的,比如说中非合作。非洲只是一个大陆,但有54个国家,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研究相关产业对接情况,才能把“一带一路”项目真正做好。
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案例分析
我在这里讲两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案例,一个是基础设施方面的,一个是产业园区方面的,我选择的是两个非洲的项目。
第一个案例是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从东非最大港口蒙巴萨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肯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1.0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唯一的支点国家。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期间,中肯签署了关于蒙巴萨-内罗毕铁路相关合作协议。2015年1月蒙内铁路动工,全长480公里。2017年5月31日提前移交运营通车,造价38亿美元。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是肯尼亚实现2030年国家发展愿景的“旗舰工程”。蒙内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标轨铁路,设计客运时速120公里、货运时速80公里,设计运力2500万吨。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咽喉,也是东非次区域互联互通重大项目。远期规划,连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等东非6国。东非次区域互联互通规划全长2700公里,预计总造价250亿美元。
蒙内铁路给肯尼亚带来了什么?它使得蒙巴萨到内罗毕两地之间的运输时间缩短4小时,物流成本降低40%,创造了4.6万个就业岗位,推动肯尼亚经济增长1.5%,培训当地员工超过4.5万人次。一条铁路盘活了肯尼亚经济,拉动了经济增长,又创造了就业。同时,我们还带动了蒙巴萨港口建设,拉动了人流和物流,也带动了铁路沿线的工业区、经贸区发展。
第二个案例是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1.0版本就经过埃及。埃及地跨亚、非两洲,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中国与埃及合作开发建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这个经贸合作区也是“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案例。
“一带一路”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完美对接。埃及政府2014年宣布,启动“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把绵延190公里的运河沿岸建设成为全球性经济区域,包括新运河项目及港口、物流、贸易区、工业园区等,使之成为沟通亚非的桥梁。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苏伊士运河走廊的区域里。2015年9月埃及总统塞西访华时,中埃共同签署了《中埃产能合作框架协议》,承诺将就产能合作深入开展磋商并确定首批重点合作项目清单。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具有区位优势——位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区的起始端,由天津泰达集团承建,所以也被称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这个合作区已经建设了近20年,其间尽管埃及政局起起伏伏,但经贸合作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稳步发展。截至2017年6月,入驻企业65家(制造类企业32家、配套服务机构33家),吸引合作投资额近1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3000多个。还有一些旗舰型大企业进入园区。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商中国巨石集团2012年入驻合作区。该集团一期项目总投资2.23亿美元,设计年产能8万吨玻璃纤维,是目前中国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工业项目。该项目的投产,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带动埃及国内复合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还将对当地扩大就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埃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倡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合作伙伴们共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