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张玉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路径

2019-08-19 09:17
打印
收藏
张玉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路径 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条件,是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的
正文内容

张玉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路径

 


 

                            
  •   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条件,是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实施路径以及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五个方面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路径”这一主题进行深刻阐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之所以日益尖锐,是因为人类目前还只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人类一步步进化,世界人口总体上也在持续增加,从2000年的61亿到目前的80多亿。据预测,2100年,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110亿。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口也是呈现上升趋势的,目前已接近14亿。

     

      从人类活动的强度变化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在GDP总量整体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增加,城市人口占比在增加,人均能源消费也在增加。

     

      从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来看,人类最早是原始社会、原始文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普遍制造、使用铁器等工具。随着原始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人类开始普遍制造、使用工具来开垦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实现灌溉,并进行养殖等活动。此后,人类又从农耕文明过渡到了工业文明。上个世纪是工业文明最为集中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中叶的工业文明发展是最迅速的。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工厂,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导致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的激增。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就是目前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部的演化进程。原始文明的人类活动较单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仅限于吃、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为有限,主要是采集、狩猎、刀耕火种、建设村落等。

     

      农耕文明的人类活动较之前更多,如开垦耕地、放牧、手工业、水利工程、防御设施、建设少量的城市以及战争等。也就是说,农业社会的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就开始逐渐增大了,尤其是开始在局部对环境造成不可扭转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环境恶化就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多以森林植被被破坏为先导,随之发生水土流失、沙漠化、河道迁移、湖泊干涸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楼兰古国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作为西域国家之一,楼兰古国位于现在中国的甘肃与新疆的交界附近,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的国家,商贾云集。但随着气候变化,楼兰古国成为了历史。其主因也与人为破坏有关,如对湖泊、森林的破坏。再有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有着茂盛的森林,其森林覆盖率最高时达50%以上。但是从秦以后,为了建造房屋、船舰、弓弩等,人们长期对森林的砍伐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包括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国外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指公元前4000年由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地区(两河流域)创造的文明。当时的两河流域草木葱郁、沃野千里,孕育了辉煌的古巴比伦文化,但最终由于人们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变成了被风沙肆虐的贫瘠地区。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主要活动则是以开发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制造业与机械化农业、建设现代设施为主。这肯定会带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被采挖,大量修建工厂、大楼、水库、铁路、港口等设施,进一步砍伐森林、填海造路以及发展更大规模的农业等现象。因此,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率排放废弃物、污染物。其中,污染物、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大量资源消耗,破坏了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程,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化过程。随着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将越来越快,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紧张。

     

      (二)全球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接近并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变化速度,严重影响了地球环境的演变。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是自然力的170倍,即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自然环境本身演化带来的影响的170倍。

     

      1.生态赤字

     

      从全球的角度来讲,全球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都是日益突出的,如地球超载日的再次提前。地球超载日提前,代表着人类已于当日用光了本年度的资源指标,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根据全球足迹网络作出的测算。2018年的地球超载日再次提前,人类社会将通过透支资源来运行,标志着人类造成了生态赤字。

     

      2.物种灭绝

     

      在生态问题方面,联合国在一份自然生态评估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加速破坏赖以维生的大自然。在全世界800万物种中,多达100万种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水平。

     

      3.“八大公害事件”

     

      近年来,全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较著名的就是“八大公害事件”,如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因冬季燃煤而起,导致5天内5000多人丧生。此外,“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一半是在日本发生的,如日本四日市气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等。目前,世界上又有了“新八大公害”的提法,包括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以及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等。其中,核泄露的著名事件还有前几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核辐射严重的会导致周围大面积土地寸草不生,所有水生植物也都无法生存。此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现在已经在有限范围内对外开放给游客参观。

     

      4.海洋污染

     

      除了新老“八大公害事件”,海洋污染也已不容忽视。我们从太空看地球,总称其为“蓝色星球”,但现在的另一种说法也称其为“塑料星球”,因为世界各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难以降解的塑料,其中每年有1000至20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塑料将在海洋中存在数百年,被称为第八大陆的太平洋上正漂浮着超过7.9万吨塑料。塑料和水体的紧密接触,会对水生生物、水体理化性质造成影响,如此多的塑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海洋污染。我们也称这些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为微塑料。作为隐形杀手,微塑料的概念在2004年被首次提出,指的是粒径通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目前,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对生物造成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最新研究显示,我们在人体内就发现了多达九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

     

      5.垃圾围城

     

      关于垃圾围城现象,世界银行在其评估报告《垃圾何其多2.0》中指出,高收入国家整体上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16%,产生的垃圾量却超过世界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34%)。东亚太平洋地区产生的垃圾量占世界垃圾总量的四分之一(23%)。2016年,全世界产生塑料垃圾2.42亿吨,占固体垃圾总量的12%。在快速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推动下,预计未来30年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将从2016年的20.1亿吨增加到34亿吨。如不紧急行动起来,到2050年全球垃圾量将在目前水平上增加70%。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很复杂的垃圾,有餐厨方面的、物流方面的,有金属的、塑料的,有可降解的、不可降解的。对此,我们国家正在推进垃圾分类,上海已经启动,北京也将要开启。我们将采取一定的法律手段、道德约束促进垃圾分类制度的建立。环境保护要从人人做起,不能光靠政府、企业,而要全社会一起把它做好。

     

      6.气候变化

     

      近年来,干旱、洪涝等灾害相对频发。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高温热浪等现象屡屡见诸报端。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研究表明,2015年至2019年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虽然学界在“全球变暖说”与“全球变冷说”存在一定的争论,但整体上不可否认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7.资源危机

     

      资源危机,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其中,关于水资源问题,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变化等因素,全球用水量每年增长1%。2016年,亚太地区48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因缺水和地下水超采而成为水不安全地区。随着工业和社会用水的增加,到2050年全球需水量预计还将保持同样的增速,相比目前用水量将增加20-30%。将有超过20亿人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约40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遭受严重缺水的困扰,且将会有22个国家面临严重的水压力风险。我们都知道,京津冀就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比全球人均水资源量低好多倍。我们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的水资源问题,推动了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发展过程也是环境质量波浪式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出现并不奇怪,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时期的环境质量也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生产规模、经济总量都不高,整体上与当时的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不怎么突出,仅可能在一些局部产生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问题。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我国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其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型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环境的压力,控制住了工业污染,但在环境保护工作上还缺乏一些必要的认识,也未能重视恢复生态环境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一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的问题进一步突显。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们国家在短短40年间就已基本完成。同样的,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时间里逐步出现并得到解决的环境问题,短期内也在我们国家集中爆发,如环保投诉、污染事件频频被曝光以及社会舆论的集中爆发等。我国过去的环境污染呈现出复合性、压缩性、累积性的特点,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一直是持续快速发展,肯定会对资源、环境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有些地方在开采、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恢复力度不够,造成了很多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开始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处于一个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已经进入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奋斗的攻坚期,既有条件、有能力,也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

     

      1.水污染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长江流域,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超过250种。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了长江水资源面对的威胁。同时,水污染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十大流域中,污染前四严重的流域是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北方相较南方更严重。

     

      2.大气污染

     

      2017年,我们公布了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比例,反映了我们国家整体的大气污染情况。近年来,北京经过上下齐心协力治理雾霾,使蓝天、优质天气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这得益于我们的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在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的出色表现。

     

      3.土壤污染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在宏观上都有其原因,比如说老工业基地的工矿企业多,场地受到生产过程的污染;南方有些地区的有色金属矿区较大,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了重金属元素迁移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工业较发达,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无机物、有机物的用量大,且没有有效降解。

     

      4.海洋污染

     

      不同于水污染主要指内陆河流,相关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海洋污染主要是渤海湾、上海长三角入海口、广东、香港等地区的近海岸水质污染,且较为严重。这与我们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及人口密度大、地形等主观、客观因素都有关系的。

     

      5.垃圾围城

     

      我们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垃圾围城现象,但已足以让大家警醒。垃圾不分类、不处理、不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将来我们的垃圾围城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同时,这也说明,环保问题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四)生态建设的重要节点

     

      上述三个方面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也就是我们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至于全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重要节点来理解:

     

      第一,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引发全球共鸣。上世纪60年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西方国家都在大量创造财富,拉动就业,进行大开发、大建设,同时也不够重视环保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曾说:“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雷切尔·卡逊,可以说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也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母。在这本书中,她列举了大量的污染事实,用生动而严肃的笔墨描写了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震惊了美国,成为环境保护事业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发展的导火索。

     

      第二,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这本书认为,“如果世界现有的人口、工业化、环境污染、粮食生产、资源耗竭的发展趋势不变,那么,世界就将在未来100年内的某时达到增长的极限。”

     

      第三,1970年,丹尼斯·海斯发起并组织了首个地球日活动。全美2000多万人、大约一万所中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团体参加,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生存环境。这次环境保护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是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有力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第四,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也称《人类环境宣言》。这一宣言标志着全球达成共识,开始重视环保。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人类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行为。生态文明包括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自然灾害、资源能源的节约、环境污染的治理等环保的措施。我们的学者普遍认为,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已经发展到了生态文明的阶段。从环保工作者以及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强调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思想,本质上激发社会大众的重视,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来获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为了我们这一代掠夺自然而不顾子孙后代。这一系列具体的理念就是生态文明。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时间脉络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树立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如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理念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为了顺应我们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又站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2.战略定位、战略部署、战略举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部署,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要求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举措包括:一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二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尤其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责任制;三是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考核。以永定河的河长制为例,永定河涉及四个省,每个省段的河长都是当地的党政一把手,切实做到了对没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推诿扯皮的情况,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也就是说,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好,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国家,更是为了全人类作贡献。对此,联合国以及外国研究机构就曾指出,中国在全球的森林植被绿色覆盖率上做出的贡献非常大。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赤峰市的人工林场考察,表明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重视植树造林,也重视在林区生产生活的老百姓。内蒙古是我国北疆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也是我国草场覆盖面积最大的自治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去,就是为了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确保内蒙古发挥好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建设好绿水青山。

     

      3.“五位一体”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前提,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就实现不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环境问题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焦点,蓝天、绿水、净土就是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我们要求生态环境要总体改善,要确保蓝天保卫战三年见成效,就要在柴油车污染治理、城市水体治理、渤海污染综合治理、长江的保护与修复、各水源地的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等方面下足力气。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层层抓落实,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做到全员参与,共抓共管。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民族,拥有着5000多年的璀璨文化,其中就孕育着生态的文化、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并仍然在不断发展与升华。比如,古人关于自然的“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要有度,要有时间节点,要留给自然界“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能涸泽而渔。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念,与我们现在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相近的。我们古代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实践,特别是在一些律法中,都体现了平衡节制、有序内敛的生态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文化理念和精髓,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如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如果说人类靠科学和创造性征服了自然,那么自然力肯定也会对人有一个反作用力,如我们经常说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等等,它是相互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升华。生态文明也是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绿色发展就是为了应对能源、资源、气候问题,要求我们一切的工业、社会的发展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是1972年、1992年联合国相关会议后的大趋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对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如我们的文献资料中对周恩来总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记载,邓小平同志支持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四川峨眉考察时提出退耕还林、提议设定中国的植树节等,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等,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指导思想……1988年,我们将环保工作从城乡建设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我们将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我们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我们组建生态环境部。这也是从概念上把生态与环境作为统一体来开展工作,使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更具体、更扩大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在总结习近平同志几十年的艰苦磨砺和从政实践历练中的积累而得来的。1985年到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多,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立足省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具有战略和前瞻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思路和重大决策部署,如“青山绿水长远看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并在全国率先谋划生态省建设;主持编制了《福州市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首先就把城市生态建设理念列在战略设想里,提出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的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他首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正式规划生态环境问题。后来,他在浙江提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对的是在浙江乡镇企业发达的情况下,好多镇、村的河流都因工厂加工受到污染的问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的高度评价。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中提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有着近14亿人口的中国建设现代化,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绝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在生态环境的问题上,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绝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关系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把生态环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代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生态危机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兴的关键要点是绿色发展,实现路径是发展模式绿色化、发展动能绿色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的作风。古人有“人定胜天”的说法,但放到现在,我们应该要明确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我们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马鞍山林场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他非常关心生态文明,关心林场建设,关心人工林建设。我们之所以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发生了从温饱到环保的历史性转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内生性需要。我们要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的领域,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事再小也要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我们只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美景永驻人间。

     

      (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也可以转为金山银山,要贯彻这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前,我们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采矿、砍伐等“靠山吃山”的行为导致了对山体、山地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造成了水、金属等的污染,伤害了山区的动植物。如今,我们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开展有序开采,破除无序开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比如,我们可以发展旅游业,包括将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古迹与“绿水青山”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依托乡村发展民俗旅游。这样,我们既保护好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进一步发展了民生。

     

      (三)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宗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立民、生态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改善民生,因为老百姓对最大的民生需求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人的命脉在田,有了田地才能产出粮食,田的命脉在水,有了水才能灌溉,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我们要把这些要素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就必须有一个系统论、整体论,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山破坏了治山、水破坏了治水、草破坏了治草。我们要先整体统筹规划,再分步进行,整体施策,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治理。

     

      我们要积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绿色的生产方式,指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企业、工厂搞节能减排,能够改善环保设施,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气废渣等进行综合再利用。绿色的生活方式,指的是低碳出行,包括公交车油改电,鼓励老百姓多乘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走路以减少自驾车,推广垃圾分类等等。积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将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

     

      (五)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如何才能保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积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落实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快制度创新、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创新,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管齐下抓好工作。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大国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人类胸怀推动成果共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愿意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施路径

     

      我们要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靠的是我们进行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靠我们高度统一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是,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我们一定要树立这种观念。

     

      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第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违法必究。

     

      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我们要深度参与全球的环境治理,坚持绿色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让生态文明理念造福各国人民。

     

      (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标责任体系与生态经济体系。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环保法就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从“史上最严环保法”到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环保法规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形成有力的震慑,加强环境司法能力建设。

     

      (三)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我们要建立国土空间的规划体系,必须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三线”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包括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国土空间规划上线。红线是不可碰的,我们要对超出红线范围之外的违法行为做到违法必究。“一单”就是负面排放清单。我们的各个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三线一单”的设定。同时,我们还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责权,形成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图”,囊括环保、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方面的全部内容。

     

      (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现在,我们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主体。通过环保督察,严禁工厂等设施设在保护区,一经发现必须关停、退出。国家公园提升了我们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维护了国家的生态安全,是绝不可以破坏的。

     

      (五)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体系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等,是我们经济发展中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的关键。我们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必然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也必须要走绿色化、生态化的道路。我们搞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此为方向,如工厂、机关单位节能减排,餐厨垃圾处理以及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推广绿色出行等等,最终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六)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绿色技术创新是全球新一轮工业发展、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所以,我们既要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也激发绿色技术市场、壮大创新主体,如正在进行的绿色技术革命、绿色金融。

     

      (七)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我们最早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比如为保障下游城市有足够优良的水环境,上游城市就要尽量少发展工业,尤其是高污染企业,确保其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生态涵养;上游城市放弃一些工业的发展,下游城市则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上游城市进行补偿。永定河、千岛湖、新安江等等都有一些生态补偿的好例子。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绿色标识、绿色采购、绿色金融、绿色利益分享的机制,引导社会投资者对生态保护者补偿。

     

      (八)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作保障。为此,我们的生态环保部在全面推进垂直管理,从部到省、市、县,在执法和监测两方面的业务上进行垂直管理。垂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环境监测队伍,利于我们从宏观、整体上把控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九)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方面,北京的治理效果是非常好的,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京津冀及周边也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新三湖”、“老三湖”,长江经济带、渤海等地都是水污染的重点地区,我们对此出台了一系列污染防治办法。对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们出台了“土十条”。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的具体措施。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七大标志性战役,包括: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我们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我们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我们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在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我们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同时,我们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该行动包括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畜禽养殖废水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等内容。

     

      (十)攻坚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攻坚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即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进行打击。中央已经派驻第二批督察组、环保巡视组进行督察。派专项整治巡查组,已成为环境监管、环境执法的重中之重。

     

      (十一)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以长江经济带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例,我们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发展,有序地发展。

     

      (十三)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我们要让“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建设绿色的“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不搞封闭,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生存的家园。

     

      五、北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

     

      我国各省、市正在进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有很多,尤其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北京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积极探索绿色的发展模式。

     

      (一)充分认识区域承载能力和发展瓶颈制约

     

      京津冀一体化有统一的规划纲要,包括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河流流域综合治理、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优化组合等方面。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平均值为106,现在经过综合治理降了很多。水污染严重的情况,经过南水北调、开源节流,也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成绩是由于京津冀以生态为优先,充分认识到了水资源、大气污染的“老大难”问题。

     

      (二)积极稳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党中央给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党中央给北京市的任务。首都北京的面积就这么大,人口又太多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前些年的污染又特别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把一些不属于首都功能定位的东西疏解出去,包括:教育、医疗方面的一部分要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要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要疏解,一般制造业要疏解。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好多医院、高校都搬出去了,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及区域性物流基地共疏解500多家,疏解制造业企业累计达2600多家。我们的目的就是“留白增绿”、腾退,建一些公园、城市休闲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向往。

     

      (三)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我们要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北京是科创中心,要控制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筑牢生态本体,大力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社会。中关村、未来科学城、亦庄经济开发区等“三城一区”,都是推进绿色循环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京津冀协同保护、联防联治联控

     

      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突出了一个总目标:到2020年,PM2.5要降到什么程度,水生态环境达标率要达到什么程度,能源和消费的控制要控制到什么状况,水资源双控要控制到什么状况。京津冀协同保护、联防联治联控,就是实现目标的路径,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我们要加强区域协同、联防联治,促进监测、执法、环评信息的统一公开。

     

      (五)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积极发挥市场的多元、多主体的作用。建筑、交通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势必会排放一些污染物,尤其是温室气体。那么,我们怎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要创新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即:给企业定额,每年能排放多少吨的二氧化碳,如果企业提高环保水平了就可以用余下来的定额来获益,最终总体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水环境治理方面的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林业上的碳汇、林权等机制,都是发挥市场机制的经验。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实施路径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整理与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北京在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所进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希望能对大家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