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郑风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2019-09-09 08:21
打印
收藏
郑风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正文内容

郑风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部署,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求“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积极实践和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过程中,要深入剖析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及其内生动力机制,为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历史使命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目标;也要着眼长远,明确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来看,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在总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在最关键的目标和问题上找突破口,致力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民居收入差距;致力于打造强势农业、提高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这里包括三大核心的内容。

     

      第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央提出,要不断消除制约城乡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由农村要素资源向城镇流动的单向趋势,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要素在更大时空分布及优化配置转变。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在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均等化服务。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多渠道、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富裕。怎样提高农民收入,各地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专业等,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务农收入。

     

      第三,打造强势农业。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庞大,有两亿多小农户,但由于土地非常有限,所以,农业大而不强。提高农业竞争力,打造强势农业,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得到很大提升。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义

     

      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我们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步伐还是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地区差距、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在现代化过程中,城的比重不断上升,乡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但是,我们国家有近14亿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农村不可能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即使我国城镇化达到了80%,仍然还有两三亿农村人口。不能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的情况。因为这不符合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包括“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七条之路”“五个振兴”等。

     

      2013年:“三个必须”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通过论述“三农”强、美、富与国家强、美、富之间的关系,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全局性问题,这是对“三农”工作基础性地位的总体把握。

     

      2015年:“三个不能”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三个不能”从历史维度审视“三农”发展规律,表明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能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不能松懈;明确了我们党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宗旨使命。

     

      2016年:“三个坚定不移”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1978年,小岗村开启我国农村改革先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现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清除发展障碍。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落后了。我们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释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强烈信号,表明了我们党坚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20字总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7年:“七条道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即: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道路”实际上反映了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内容。

     

      2018年:“五个振兴”

     

      在2018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从“七条道路”到“五个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外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不断创新发展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理论。

     

      四、乡村振兴开局两年的进展

     

      从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现在快两年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写入党章总纲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不断加速,各地对乡村振兴的认识程度、推进程度和改革措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开局总体呈现良好势头。

     

      第一,从顶层框架来看。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问题导向,从七个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道路的内涵外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本质特征。在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要在五个方面精准发力。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今后五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框架。中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系列的重大文件、重大论述,深刻阐明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指明了乡村振兴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纲领。

     

      第二,主管部门调整。乡村振兴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力量合理推动。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组建农业农村部,并赋予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监督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农业投资管理等职能。农业农村部既是党的工作部门,也是政府组成部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职能整合和机构优化,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现在,各个地方正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加强机构和人员的安排,统筹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强化工作协调,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各部门出台相关文件。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院领导同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军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强动员令。近两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时间召开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路线图。

     

      第四,全国各地行动起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编制乡村振兴的地方规划和部门规划,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各地也结合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创设了一批乡村振兴政策举措。比如,广东省拟安排上千亿投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财力保障,提出要用10年时间彻底解决省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省温州市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个十百千万”行动,打造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推进深化包括“最多跑一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内的农业农村十大领域的改革,等等。

     

      五、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长期以来,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3%,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解决近14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相比较而言,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一直强调,对“三农”要多予少取放活,但实际工作中“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通过这些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这5句话、20个字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是未来我国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本世纪初,我国刚刚实现总体小康,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党就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新需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我们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六、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定办事。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供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要靠中国自己探索。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我国户均耕地不到十亩地,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超过十亩地”,是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所以,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场、大机械农业,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双重经营体制的新内涵,不断提高经营效率。

     

      另外,我们要注重发扬传统的农耕文明。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传统优秀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并不断总结推广。

     

      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发展融合之路。我国一直提的是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已经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要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关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关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另外还有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等。中央提出,通过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各项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构架下统筹城乡,这个问题要早谋划、早打算。

     

      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目标,用33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来实施。前3年主要是试点,在中央层面上进行各种政策体系建设;再用15年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提升;再用15年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切忌贪大求快、乱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第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

     

      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因为村庄最大的优势是各自的特色,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要尊重这些历史,要把特色搞出来,农村才能丰富多彩。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我国将村庄分为四类,明确哪些要保留、哪些要扩大、哪些维持现状。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第三,要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从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出发,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进农村产权明晰化、农村要素市场化、农业支持高效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化程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督、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方向性错误一定不能犯。中央一直强调,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底线必须坚守,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第四,处理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科学评估财政收支状况、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筹资渠道、负债水平,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也就是说,我们主体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但又要考虑到我们现在处在发展阶段,要评估财政的收支情况、经济实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投资水平,不能人为拔高标准。标准拔得过高,最后实现不了的,还可能形成过高的负债水平。所以,一定要设立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一定能如期实现。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