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施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

2019-09-23 08:25
打印
收藏
施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 关于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
正文内容

施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

 


 

                            
  •   关于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于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会议还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一、主要内容:新发展理念

     

      在讲新发展理念之前,我们先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论述。对于为什么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如果我们从发展的视角来梳理这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创新是发展动力,协调是发展结构,绿色是发展形态,开放是发展路径,共享是发展目的。

     

      (一)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速来看,1978-2007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08年开始出现下行趋势。这时候,国家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推动经济短期增长。但此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到2018年GDP增长6.6%,2019年上半年GDP增长6.3%。

     

      文稿插图

     

      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触底呢?现在很难给出明确判断,因为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从国际上讲,就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那么,我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呢?这个是非常清晰的,我国经济在触底后将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

     

      面对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持续回落,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征,即: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破解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难题,激发人的创新积极性,尤其是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当前,美国将华为等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进行打压。这对于我们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二)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然要求。比如,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无疑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基础。

     

      协调发展涉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为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农村出现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经济空心化和农村儿童留守化的问题。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农业农村活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等等。这些论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原则。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最为关键是人才。我们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多多关注人的发展,注重提高人的积极性。通过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让人才引得回、留得住。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三)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形态、发展理念,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京津冀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里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进京津冀绿色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努力实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北京城市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资源和人口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出现了水资源匮乏、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疏解一些非首都功能,将一些产业转移至天津、河北,既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都在追求各自的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要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更多的共识。

     

      (四)开放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一带一路”。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又进一步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几年来,“一带一路”成效显著,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在陆地上建设六大经济走廊,即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即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这呈现出一个非常宏伟的框架。

     

      我国通过向西向海开发开放,形成沿海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把握陆地和海上区域合作的主动权,贯通陆海战略大通道,与周边国家结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安全合作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那么,如何实现共享发展?就是要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最终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作出阶段性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实现共享发展,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比如,通过精准扶贫帮助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再比如,健全税收体系,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二、基本内涵:七个坚持

     

      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实现什么样发展的问题,“七个坚持”则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同时还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于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我们看到党中央就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都体现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也就是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我们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比如,推进国企改革,妥善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再比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留守儿童等问题。这就是说,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目的就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过去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持续回落,呈现中高速增长,2019年上半年达到6.3%。从全球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是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二个特征,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2018年为52.2%,高于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同时,服务化、高技术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升级势头强劲,消费贡献明显增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高于2017年同期18.6个百分点。

     

      第三个特征,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驱动阶段,我们依靠生产要素低成本,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现在这种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比如,我国劳动力成本,也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算是低的,但较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算是高的。投资驱动阶段,我们通过大规模投资,促进生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而现在,大量传统产业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一个结构性问题也随之出现:低端和中低端产品市场饱和,产能过剩,而高端和中高端产品紧缺,有的关键技术、高科技产品甚至不能自主生产,只能依靠进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一定要转向创新驱动。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九大趋势”。第一,从消费需求看,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第二,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全球总需求不振,而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已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第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经济增速放缓,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第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我们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讲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意,这两个表述中有一点变化,就是“和”字变成了逗号。在党的十九大表述中,逗号前讲的是市场,逗号后讲的是政府,这样就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讲得更加清楚、透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市场要配置资源,其次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递进关系。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其价格与价值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由此,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而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2019年8月,央行推出LPR新政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这一改革,其实讲的就是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就是贷款利率“双轨并一轨”的问题。新政策推出后,LPR改为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计算生成。由此可见,LPR新政策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项具体改革举措。

     

      (五)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们始终把这一改革置于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权威人士提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改革,我们前面讲到,这里不再展开。先来看,结构性。结构性涉及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供需结构失衡。比如,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高科技产品的供不应求。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再来看,供给侧。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其中,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如经济刺激政策。而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中长期调控,如“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的失衡,一个是实体经济结构性的供给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我们要以“三去一降一补”破解这三大结构性失衡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比如,降成本,就是降低企业税费,涉及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的调整。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破、立、降”。“破”,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巩固”,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的成果。“增强”,是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这实际上就是增强企业活力。要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就要深化国企改革。要增强民营企业活力,一方面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落脚在改革上。

     

      (六)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这一战略目标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那么,怎么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换句话说,如何解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问题呢?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明确答案。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换增长动力,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稳中求进,包括“稳”和“进”。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这理清了“稳”和“进”的关系,首先是稳,之后是进。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中,稳增长是排在第一位的。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为了保持稳增长,在供给侧管理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同时在需求侧管理上,扩大内需。比如,扩大农村市场,改造城市老旧小区,建设城乡冷链物流等。

     

      坚持底线思维。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当前,我们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突出主线、守住底线、把握好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出全面系统的论述,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