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曹洪欣: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中医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70载——中医

2019-11-11 08:49
打印
收藏
曹洪欣: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中医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70载中医 70年来,中医药与新中国同生长、共命运、共繁荣。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辉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
正文内容

曹洪欣: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中医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70载——中医


 

                            
  •   70年来,中医药与新中国同生长、共命运、共繁荣。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辉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西学东进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中医药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快速崛起。可以说,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中医药从全面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蓬勃发展的70年。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特别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中西医应当团结合作”,“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等观点,并将“团结中西医”写入卫生工作方针。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医药发展由此从全面起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教育、科研、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基层医疗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高,仅局限在赤脚医生,并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2年,我国首次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宪法。199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正式确立“中西医并重”为卫生工作方针。此后,在这一基本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医药在医疗、教育、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有效服务人民健康,稳步走向世界。可以说,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全面振兴,而中医药维护、增进人民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党中央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比如:2015年4月,国办转发《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年5月,国办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首次正式明确了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方向、战略重点、主要任务,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发布,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保护、利用、规范、发展。有人说,我国是中医药的源头,可中医药法却颁布得比其他国家要晚?现在,确有很多国家都出台了关于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但这只是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以便将其纳入医疗保障体系。而我国颁布的中医药法,就是要保护、利用中医药的宝贵资源,规范、保障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比如: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共同制定出台《民族医药“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同时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中医药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养生保健、疾病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优势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实施。进入新时代,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这一宝贵财富,为维护百姓健康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过去有病去医院的观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切实守护好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有效提高健康质量和预期寿命。《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发展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在五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一)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1.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

     

      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5年,国家第一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1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1956年,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此后,各地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人才培养逐步走上高等教育轨道。

     

      同时,国家及地方先后举办“西学中”(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西学中”骨干人才。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等都是“西学中”的典范。西医学中医,不是学中医一方一药的招式套路,而是学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融合中西医优势,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197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6个硕士授予单位和4个博士授予单位。16个硕士授予单位,主要为北京、天津、辽宁、南京等14个中医学院,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湖南中医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4个博士授予单位,主要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4所中医学院。1983年,新增黑龙江中医学院(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中医学博士授予单位。1985年,又新增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天津、辽宁、山东等5所中医学院为中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到2018年,全国已有25所中医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其他学科领域同步发展的格局,构建了完善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中医药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推进继续教育。比如,国家及地方举办了多期“西学中”班,培养了一大批“西学中”优秀人才;很多高等成立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成人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

     

      自2009年,国家对奋战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心怀大爱、视患如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部分老专家进行“抢救性表彰”。截至2019年,已评选出三届国医大师共90名,首届全国名中医100名,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学队伍建设,起到了肯定和激励作用。而且,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在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上的示范作用,先后举办了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培训班,以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多实践为特点,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骨干力量。现在,这些人才大都已成为深受群众爱戴的名医,在中医药教育、科研上承担着重要任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成立了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如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等,荟聚了一大批民间名医和高等院校名师,为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是起步阶段。

     

      经过几十年发展,特别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医药服务以完善中医药医疗体系,向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完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体系以及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转变。2007年,吴仪同志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研究。2008年,国家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后,全国重点医院相继成立了“治未病”科,也就是现在养生保健科。进入新世纪,从科研促医疗的角度,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康复研究中心和康复示范基地。由此可见,70年来,我国中医药服务从医疗防治到养生保健、疾病恢复,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真正向健康中国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县中医院建设,稳住了一批名医,部分地区实现了大病不出县。新世纪初,又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通过不断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使得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我国有中医医院4566所,门诊诊所49632所;中医(助理)医师52.7万人,中药师12.0万人。仅2017年,中医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就达10.2亿人次。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2012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牵头提交了“加强中医基层能力建设”的提案。该提案获2012年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17年,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8.2%,社区卫生服务站占85.5%,乡镇卫生院占96.0%,村卫生室占66.4%。可见,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机构防病治病的能力。

     

      通常我们认为,中医治慢病,那么中医能不能治急症?实际上,中医药治疗突发传染性疾病自古有之。据我了解,中国历史上有555次大疫流行,但却没有出现人员骤减的情况,靠的是什么?就是中医药。比如,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六经辨证”法。这样,防治伤寒病的理法方药成型,有效控制伤寒的流行。明清时期,中医温病学说形成,《瘟疫论》《温病条辨》等著作相继问世,也有效控制瘟疫的流行。那么在现代,中医药防治SARS的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取得确切疗效,治疗艾滋病也取得可喜进展。中医药之所以能在防治突发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突出作用,一方面靠的是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靠的是我国不断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

     

      总之,70年来,我们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朝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不断前进,促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不仅能治病,还能让人不得病、得了病能尽快康复。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三)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

     

      1.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日臻完善

     

      自1955年成立第一个国家级中医研究院,至今,全国中医药类研究机构已发展到45所。这些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为主体,覆盖了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在内的各领域、全过程。

     

      临床研究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工作。2008年,国家启动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目前,第一批23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18年,国家又启动了第二批17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中医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等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切实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国家不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2017年,全面启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重点加强10所省级科研机构、100所地市中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建立了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等中医药研究平台和基地。这样,从国家到地方,从研究中心到研究室,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机构渐臻完善。

     

      2.以中医药为源头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仅是成果获奖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医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得到医药卫生界的认可。再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率先使用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陈竺院士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在世界上首先阐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理,并在临床疗效上取得突破,其治疗方法被国际上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多项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2000年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7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屠呦呦老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诺贝尔奖设立115年来,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历史突破。

     

      那么,屠呦呦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屠呦呦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曾在“西学中”班学了两年半中医,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7年5月,国家成立了“5·23”办公室,重点推进疟疾的防治工作。作为中药防治疟疾科研组组长,屠呦呦老师经过几十年中西医药结合研究实践,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创造性的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青蒿杀虫的记载;东晋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宋代以后,出现了青蒿复方。这些理论使得屠呦呦老师把青蒿作为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方法并不能将其成功提取。屠呦呦老师从中医药的煎煮法中获取灵感。这就是《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过190次试验,终成功提取青蒿素。总而言之,屠呦呦老师的突出贡献是:第一个通过乙醚低温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原虫有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临床研究证实对疟疾病人的确切疗效。

     

      屠呦呦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的宝贵财富,获得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这是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切入点。2009年,屠呦呦老师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老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第一个华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个中国人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是第一个以中药为研究源头的成果获诺贝尔奖。2017年,屠呦呦老师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这些奖项和荣誉,屠呦呦老师表示,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四)中药产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201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8442亿元。并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药产业由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向保健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方面延伸。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旅游局创建了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目的就是以中医药的优势资源带动旅游、养生、保健等文化产品的发展。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75万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3万亿元,中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自2011年启动试点,至2017年12月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并于2018年全面推开。通过此次普查,一方面要着力摸清全国中药资源的家底,另一方面要建立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中药种子资源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再比如,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推进中药标准化行动,加强包括种植、炮制等在内的中药生产各流程的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药产品质量。特别是,为落实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同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这一举措既为企业研发提供便利条件,也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好保障。

     

      (五)中医药稳步走向世界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已传播到周边国家。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从传统针灸到特色中药,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和认可显著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了认可。

     

      200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举办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定位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最终361个人体穴位的取穴定位中有359个穴位的定位标准采纳了中国专家的方案。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我国两部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传统医药典籍文献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包括150种疾病与196条证候条目,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这有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我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了基础。

     

      三、中医药发展的问题与展望

     

      (一)中医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0年来,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不足,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解决养生保健与重大疾病的标志性成果尚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我们要从人民的保健养生、疾病治疗与康复的需求出发,通过不断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研发防病治病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中医药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人才队伍与研究平台相对薄弱,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加强。中医药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全链条,个别地市以下还存在空白区。从中医药发展成就来看,优秀人才培养和研究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这两个方面还相对薄弱。

     

      第三,中医药知识普及亟待提高,养生、康复与防病治病的优势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我们对其知识的普及并不十分乐观,这使得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更进一步说,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

     

      (二)中医药未来发展主要思路

     

      第一,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落实各项任务。2019年,国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由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要落实好这里面的各项任务。

     

      第二,解决人民健康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如,中医药在“治未病”上具有优势作用,但现在,专业人员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是发展不平衡。再比如,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上具有优势作用,但对一些疾病的康复理论和技术发掘并不充分,使其优势作用不能全部发挥出来。这就是发展不充分。这些都是我们要改进的。

     

      第三,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与协同创新。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发展,有效指导着防病治病的实践。因此,我们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借鉴各学科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第四,全面提高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能力。对专业人员来说,要把提升能力作为根本。中医,首先是好医生,要能治未病、治已病、治大病。

     

      第五,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新格局。2016年,国家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都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

     

      (三)中医药未来发展展望

     

      第一,要强化人人是维护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实现从被动治病向主动维护健康转变,全面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与水平。强化人人是维护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要是要了解医学知识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使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有效保障健康。

     

      第二,要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中医药法的实施,促进中医药在服务人民健康中全面发展,形成了解中医、享受中医、发展中医的社会风尚,实现人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与不得大病、重病的目标,使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研发优势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利用,全面提高防病治病与科技创新能力,为人民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第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体现中医全科优势、科学与人文融合、面向基层面向世界的中医药人才,着力解决中医药优势人才资源不足与基层人才短缺的现状,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第五,要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契机,拓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领域与途径,建设高水平国外中医临床基地,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特殊性以及与西医药互补性,使中医药在服务人类健康中有效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其他国家的人民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我们要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和学术自信。所谓理论自信,就是中医药理论要能有效指导实践。所谓实践自信,就是中医药服务要能取得确切疗效,维护健康,祛除病痛。所谓学术自信,就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升华中医药理论,形成更多创新成果。要拓宽并深化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服务领域,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保障中药质量、有效服务人民健康作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为健康中国建设与服务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从小规模到适当规模,从稳步推进到快速发展,从治疗疾病到维护健康,从示范研究到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谐稳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密不可分。未来,我们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进一步发掘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人类健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