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辛向阳:坚守初心 担当使命

2019-11-25 08:57
打印
收藏
辛向阳:坚守初心 担当使命 一、守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
正文内容

辛向阳:坚守初心 担当使命

 

 

                            
  •   一、守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不忘初心,就要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复强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动情地指出: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改革开放4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发挥出冲天的干劲,把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让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二)不忘初心,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强调要以更加平衡更加全面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9年2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文章指出,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

     

      那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哪些方面?

     

      1.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

     

      其一,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诉求不断上升,对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的愿望更加强烈,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也在显著提高,法治需求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2019年1月18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介绍,2018年人民法院受理案件2800万件,审结执结2516.8万件,同比分别上升8.8%和10.6%。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要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能够更加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解决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作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那么,既然人民群众提出了强烈的法治要求,我们就要按照人民群众的要求做好工作,特别是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

     

      其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凸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指出:“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并且这一要求是不断提升的,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点。

     

      其三,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升级。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意识到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许多新要求。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其四,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日益增长。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现在,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不断增长,既包括社会治理的安全、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也包括食品安全、卫生安全、饮水安全等。

     

      其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一个新的增长领域是养老服务。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7.3%。我国对养老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是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了“八个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一个“更”字背后都包含着对质量的要求,每一个“更”字强调的都是质量。

     

      更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要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要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要有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意味着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而且收入差距要能逐步缩小;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不仅意味着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保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意味着提升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意味着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特别是要解决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问题;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要尽可能降低群众在住房方面的支出,降低负担;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意味着解决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还要实现地绿水净;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而且意味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每一个“更”字背后,也都有质量的要求。

     

      今天,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量和质的统一。

     

      3.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的客观需求,还要注意人民的主观感受,要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要吃好,要心情愉快。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要把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特别是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特别是在实现总体小康之后,在人民的很多客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主观感受上升得非常快,甚至有时比客观需求都重要。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不仅要办实事,而且一定要尽可能地把事办好,更要在把事办好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心里感到舒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在需求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而这一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的需要,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真正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担使命: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了98年。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首先就包含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它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其一,是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此外,我们还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些“型”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要确立起我们的制度和标准。比如建设学习型社会,一方面要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如果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就不叫学习型社会了。实际上,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比如伪知识,我们通过互联网可能接触很多假信息、假知识,如何去伪存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伪存真的能力等。

     

      其二,是一个体魄健康的社会。

     

      一是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在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后,在巩固发展这一成果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扫黑除恶,让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切实保障。要让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使产权保护体系越来越完善。

     

      二是平安中国。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社会安定有序。

     

      三是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四是数字中国。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国民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吉比特每秒(Gbps)。

     

      五是健康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其三,是一个盎然向上的社会。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形成一个盎然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要有比较大的改善。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既然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认为可以从“成熟定型、体魄健康、盎然向上”这12个字进行理解。

     

      2.建成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担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