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吴朝晖: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

2019-12-02 09:26
打印
收藏
吴朝晖: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与不变深刻交织:变化的是全球政治格局之变、经济增长方式之变、文明演进之变与科教发展之变;不变
正文内容

吴朝晖: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与不变深刻交织:变化的是全球政治格局之变、经济增长方式之变、文明演进之变与科教发展之变;不变的是这些变化背后的创新驱动发展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竞争态势,其核心仍是创新与人才。浙江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继续遵循办学传统,发挥比较优势,勇担时代使命,以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来同时推进育人与创新,解答好“发展什么样的大学”“如何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等根本性问题,进而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教支撑引领。

     

      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刻把握创新型大学建设的时代使命

     

      从世界科教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往往先成为教育强国而后成为科技中心,教育兴盛为人才和知识储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供给保障。现在的全球科教版图正面临重构,特别是亚太地区已具备了较好的经济条件、物质基础与创新环境,将继欧洲、北美之后成为并存的主要科教中心之一。我国大学必须抢抓大变局的科教发展机遇,推行育人与创新并重,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教育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发展,从而形成教育与创新联动发展。

     

      (一)21世纪的科技创新之变

     

      21世纪的创新更加具有全球化、协同化、网络化,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

     

      一是多科技中心将共同引领未来的创新。新科技中心需要与世界教育中心“结伴而行”、互为支撑,并且教育中心的发展需要适当超前,为科技中心在源头创新、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当前,以科技与教育为代表的全球开放式网络创新体系已经出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网络式分布、联动性汇聚、跨区域合作仍然是全球创新的主要形式,推动着创新实力由单极化向多极化转变,加快形成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二是科技呈现大融合、大交叉、大汇聚趋势。科技与人文联系日渐紧密,学科板块之间通过理论移植、知识互鉴、对象转移等强化交叉汇聚,进一步打破领域之分、学科之界和专业之别,为知识融合、重组、分化提供方法论,新学科、新专业、新方向、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

     

      三是创新范式向以生态系统为特征的创新3.0转型。21世纪的创新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组织机制、个体探索模式、实验研究方法,更加强调有组织的创新、有需求的合作等,呈现联动性、开放性、交叉性等特征,特别是在组织方式上加快向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转变,在合作模式上加快向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转变,在研究范式上加快向基于大数据的新范式转变。

     

      (二)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之变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链式突破,智能增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未来的人机将共存、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将更加交互并行,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将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模式迅速向教育、学习领域延伸,推动教育1.0转向学习2.0,产生教与学互动的新式空间。

     

      学习2.0将由学生、教师、智能机器共同参与,其中的学生是探究者、发现者、合作者,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组织者,智能机器在物理世界、虚拟信息世界并存,具有协同开放、多维共生、智能增强的特点,将引起学习中心的转移,使教与学之间的交互耦合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

     

      大学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需要在适应智能增强时代的教与学革命方面作出示范,倡导人机共生、师生交互、终身学习和泛在学习,提供通识教育、开环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新方案、新方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大学要进一步适应全人教育思想与高等教育信息化、全球化的变化,回归尊重生命的教育本源,提供更多基于智慧创造、协同合作、意义建构的教育体验。在培养理念上,要更加强调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整合协同育人。在培养目标上,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社会批判、跨文化认知和国际化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生命、生态、环境的理解,追求个性化卓越。在培养模式上,要关注多专业跨专业培养,通专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发展实践性课程。在培养方法上,要推进基于互联网、慕课和大数据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和学的联动协同自组织过程,通过情感隐喻来进行对话和体验式教学。

     

      (三)21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充分彰显了国家的高等教育自信,要求始终坚持一切从国情与办学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最终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演进来看,大学在与时代的发展互动中不断拓展功能、创新形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本质属性,坚持以“四个服务”来定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要求和普遍性规律,顺应创新与育人高度融合的新趋势,探索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以前瞻的创新保障优先的教育,从而既解决追求世界一流与坚守中国特色的问题,又体现补齐教育短板与提供中国方案的统一,为世界高等教育新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从科技中心的引领支撑来看,我国要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打造世界主要科技中心的目标,必须让创新型大学担当创新中心、教育中心的角色,适应创新组织方式、科学研究范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变革,发挥学科、人才与创新等叠加优势,在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知识等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解决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原始创新突破、创新人才供给等核心问题。

     

      二、从浙大所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的内涵与结构

     

      面向对标世界顶尖大学、迈向世界大学前列的高远目标,我们需要将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作为战略选择。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借鉴了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经验,代表着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使命担当、生态格局、动力系统等方面实现了对已有创新型大学构想的超越与升级,更加追求体系化的构建,更加强调内部结构与外部网络的高度互动,更加注重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

     

      (一)方向维度

     

      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具有明显的平台性、生态性和人本性,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创新、育人和治理能力,进而引领高等教育变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一是培养拔尖创新创造型人才。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回应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以开环教育重塑育人模式,推动教育体系开放、教学主体转变和四个课堂融通。

     

      二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回应创新发展的要求,推动学科的交叉汇聚与创新的联动聚合,强化科研组织创新、创新范式转型和科研协同攻关,进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学科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回应全球合作办学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使学校的治理结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属性,加快优化大学内部组织、理顺外部关系、激发人才活力,进而满足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生态结构

     

      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的内外结构更趋复杂,具有人才驱动创新、创新驱动教育的“双驱动”形式,涉及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育教学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人才发展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校友联络等网络的有效支撑。

     

      一是两个相互叠加支持的内部结构。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以学科-队伍-教学为核心要素形成了育人内结构,以学科-队伍-科研为核心要素形成了创新内结构。这两个内结构通过学科和人才队伍衔接协同,面向全球形成育人和创新的开放式平台。

     

      二是四个共生共享的网络平台。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对外开展社会服务与合作交流,由此形成了多网络融合的大学外部生态,包括人才发展与成果转化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合作网络和校友联络网络。

     

      三是互联互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网络。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将通过推动育人开环、创新开放、文化开源,实现内外双向联通、校院双向互动。

     

      (三)治理保障

     

      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需要以开放式的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保障一流的办学事业,推进服务的人性化、国际化、精准化和信息化,串连内外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形成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充分激发师生和内部组织的发展活力与创造潜能,让“双一流”建设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具体而言,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的治理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纲领上,要完善大学章程。在关系上,要优化学校、学部、院系、研究机构互通互联的内部治理,以及学校、政府、社会、全球网络共生共享的外部治理。在机制上,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机制、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行政执行与责任机制、依托学术委员会的教授治学机制、依托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机制、学生自我管理和全面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多网融合的开放式发展共同体机制等。

     

      三、以“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建成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

     

      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是一项开创性、战略性事业,需要以新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以新的战略思维谋篇布局,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一)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联动

     

      “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是一体的、发展的、协同的,具有内在契合性与外在逻辑性,要将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建设要求落到其中,实现“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的联动发展。

     

      一是将创新动能转化为育人优势。充分挖掘创新成果的育人属性,将前沿创新成果融入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等;在创新实践中激发交叉培养的内生动力,依托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灵活的创新资源流动机制做实交叉培养;围绕国家区域需求催生战略新兴专业,更加突出学科方向、科研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一致性。

     

      二是推动学科战略与重大创新相匹配。围绕重大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以及国家重大需要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凝练学科方向,真正使学科建设体现高精尖导向,迅速占领制高点,奠定核心竞争力。

     

      三是让治理变革助推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专家服务机制,让高层次人才有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等;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引导教师进一步关注创新质量、学术影响和国际声誉;推动学术治理重心下移,完善考核激励政策,为基于问题导向的新型学术组织提供生长空间。

     

      四是将全球化思维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推进教育前端、内部、后端的育人资源联动,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协同创新,充分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使各类创新主体协作发展;深挖思想文化的时代内涵,在文化源头、普及方式、传播对象等方面实现创造性发展,进一步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五是用开放办学倒逼协同治理。以全球视野加强战略谋划,进一步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和聚焦长三角、走向世界,构建好“战略必争、战略合作、战略互动”的布局,实现国家战略、区域服务、国际化的有效融合;以整体思维加强空间治理,明确各办学空间的定位、功能、治理模式以及关联关系,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资源互通、追求卓越的办学格局;以开放胸襟加强民主管理,深化群团改革,为师生参与协同治理创设便利条件,强化师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二)以新时代求是创新精神为强大动力

     

      求是创新精神是浙江大学基业长青的关键,在新时代更加具有“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根本属性和大气开放的时代特色。新时代求是创新精神将彰显继承与创新的要求,其最根本的继承是学校诞生的初心,即培养人才、科学报国,体现了育人和科研两个最基本的大学功能;其最主要的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浙大的新使命,即复兴中华、关怀人类、包容互鉴、勇攀高峰,体现了改革和开放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阔胸襟。

     

      一是扎根,即践行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推动学校成为民族复兴的引擎。面向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要;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生产一线和希望的大地上,输送更多优秀学子扎根基层、扎根中西部、在祖国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二是铸魂,即秉承尊重生命的教育旨趣,推动学校成为英才辈出的摇篮。精心育人,培养更多有远大理想、扎实学识、过硬能力、健全人格以及超越专业领域责任感的师生;重视对师生政治素养、斗争精神的塑造,造就更多具有政治鉴别力、能够捍卫公平正义、参与全球竞争、引领未来的精英翘楚。

     

      三是启真,即坚定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推动学校成为重大创新的源泉。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理性,营造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学术氛围;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风气,尊重院系和师生基于自身禀赋开展的创新实践,构建科学民主、宽容失败的学术治理体系,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四是崇善,即坚守关怀人类的价值理性,推动学校成为道德义理的高地。将社会关怀和人类永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更高层面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主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心公理公义,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

     

      五是开源,即锤炼包容互鉴的开阔胸襟,推动学校成为思想交汇的前沿。进一步营造协同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打破“圈子”文化,在思想交流中促进学术繁荣;打造开源思想文化高地,以文理交融、东西互动、中外认知、古今会通的哲学社会科学大格局,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六是奋进,即保持勇攀高峰的奋斗姿态,推动学校成为追求卓越的先锋。始终葆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构建学科高峰、汇聚名师高人、打造创新高地,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破制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藩篱,为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战略性思维指引一流办学事业

     

      推进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法,善于从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办学问题,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一是坚持卓越思维。卓越思维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要求坚持高于一流的目标定位,将服务民族复兴作为重要使命,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与开放共享,以超常规方式推进治理现代化,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高等教育。

     

      二是坚持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倡导运用多对多、网络系统、生态环境等系统方法看待问题,要求系统审视一流办学事业,总体布局下一轮改革发展,改变办学治校过程中条块分割、单兵作战现象,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

     

      三是坚持实践思维。实践思维倡导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要求坚持以师生为本,深入师生、院系、学科调研,查找学校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查摆制约发展的问题,着力解决根本性的痛点难点,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办学实绩。

     

      四是坚持开放思维。开放思维倡导动态看待问题,提倡求变方法,要求坚持全球眼光,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期,敢于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以迈向前列的需求为导向,在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做好对内与对外同步开放,变劣势为优势、变惯性为先例,实现办学模式再创新与跨越再发展。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具有未来导向,倡导常怀忧患之心和斗争精神,要求增强预见性、前瞻性,防控全局性、系统性风险,既要注意补齐当前办学治校中的短板,也要注意堵塞今后改革发展中的漏洞,事前做好应对之策、化危为机。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卓越的创新型大学推动形成中国大学发展的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引领全球高等教育演进,支撑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教育中心与科技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浙大的智慧力量!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