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洪向华: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

2019-12-16 09:19
打印
收藏
洪向华: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
正文内容

洪向华: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这十三个方面的优势实际上是对这十三个方面工作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第一说的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第二说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第三说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第四说的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第五说的是民族政策和制度的优势;第六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第七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势;第八说的是民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第九说的是改革创新的制度优势;第十说的是人才制度的优势;第十一说的是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优势;第十二说的是“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第十三说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方面的制度优势。

     

      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把这十三个方面的优势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一、充分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显著优势的内涵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

     

      加强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今天,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制度安排,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新型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路线图、施工图,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描绘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

     

      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量矛盾和问题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依法治国,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四)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凭借这一政治优势,我们党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的强烈期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比如说,对于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来说,解决贫困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层层订立军令状,不打赢脱贫攻坚战誓不罢休。在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集中办大事的优势发挥出来了,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与巨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进入以精准扶贫为中心的脱贫攻坚新阶段,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660万人,六年时间减少8000多万人,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实现脱贫攻坚的人数“大减贫”。二是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万个,到2018年底只剩2.6万个;全国832个贫困县,2016年摘帽28个县,2017年摘帽125个县,2018年摘帽280个县左右,实现脱贫攻坚的乡县“大摘帽”;三是通过建立以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和考核体系为主体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一体化布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成功使8亿人口摆脱贫困。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五)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民族关系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重大论断写入了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民族不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建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深刻反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当前,我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这样的宏图大志,靠的就是各族人民人心相聚、手足相亲、齐心协力,归根到底,靠的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谁强加于各族人民的意志,而是各个民族对国家发自内心的政治认同。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合力打造美好未来。

     

      (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经济制度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在开启改革开放征程之初就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的重大方略。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个体、私营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改变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从而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长期存在的严重平均主义束缚,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一招非常管用,在生产上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分配上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局面。广大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经济持续呈现充满生机活力的快速发展局面。

     

      (七)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这里实际上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问题。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激昂澎湃的革命和建设岁月里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要全面把握民生和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就要兑现。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否则就会失信于民。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

     

      (九)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改革创新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面对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主动探索,实践中积极创新,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以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从而使党的建设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新局面。“自我完善”是一个学习认知、塑造自我、发展自我,使自我完美的过程,强调党能够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求党员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又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内心有着完善自己的强大动力和不懈追求,正确对待个人与组织、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自身更加完美,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自我发展就是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党员通过学习和锻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得到提高,使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提升,并在实践中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把严管和厚爱、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为那些敢于负责、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撑腰鼓劲,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

     

      (十一)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党缔造的,一诞生便与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建军以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正是因为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才保证了我军在长期复杂斗争中没有迷失方向,才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经过长期发展,其制度日臻完善,形成了包括坚持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实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过往的人类政治实践中还从未有过。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一国两制”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受到充分保障,港澳同胞当家作主、依法享有广泛自由和民主权利。香港、澳门经济平稳增长,对外交往日益活跃,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港澳同胞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信心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加强。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十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特别是当前,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制度优势。在这些制度优势中,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它决定这些特征和优势的存在、彰显和不断发展。

     

      (一)牢牢把握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我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前提和基础。

     

      1.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

     

      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点强调的观点。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是唯一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的政党,除此之外,还有八个政党是参政党,他们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一种政治力量。但是在所有的政治力量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民主党派都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工会、共青团、妇联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群团组织。

     

      民主党派是指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除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八个政党的通称,主要包括: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这八个民主党派的章程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之后都根据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了一定修改。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章程》规定,以坚持共产党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为原则,以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为特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

     

      《中国民主同盟章程》规定,中国民主同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规定,中国民主建国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规定,本会的优良传统是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

     

      《中国农工民主党章程》规定,中国农工民主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

     

      《中国致公党章程》规定,中国致公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章程》规定,九三学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章程》规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可以看出,各个民主党派的章程都非常明确地写着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这说明民主党派这些政治力量都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

     

      中国工会、共青团、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团组织,这些组织在最新修改后的章程中都旗帜鲜明地写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等内容。

     

      《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中国工会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承担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规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规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自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从中国工会、共青团、妇联章程的规定也同样可以看出,这些群团组织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群团组织,都自觉把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到自己的行动中。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九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018年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鲜明地写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段表述实际上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

     

      (二)牢牢把握党是领导一切的

     

      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落实党是领导一切的,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域的领导和一切工作部门的领导。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域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里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首先指的是工作领域。党对这些工作领域进行领导的方式就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

     

      把方向就是把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第一位的领导就是保证这些领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主要指的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错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份文件鲜明地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和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不受任何干扰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谋大局就是在大局中谋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党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服从”: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四个服从”很好地诠释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对于党员个人来说,党组织是大局,党员个人是局部;相对于少数党员和党组织,多数党员和党组织是大局,少数党员和党组织就是局部了;对于下级党的组织而言,上级党的组织就是大局,而下级党的组织则是局部了;对于全党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则是大局,全党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就是局部。有了这样的认识,党员、少数、下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就要自觉摆正自己在全局中的位置,观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大局下行动,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贯彻执行。

     

      定政策就是制定各个工作领域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各个工作领域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是实现党对这些工作领域进行领导的重要途径。比如说,党领导经济工作,不是直接具体抓经济工作,而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长远发展战略,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并由政府依法贯彻落实,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就要加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坚持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经济工作的制度,坚持召开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的经济工作成绩,分析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制定来年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比如,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央每年会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来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央专门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从而保证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促改革就是推动各个工作领域深化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推进。为推动改革深入进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深化改革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诸多改革领域都提出了改革目标和改革要求。此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这个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决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谋划整体部署、审议重大改革方案、分析改革形势、推动改革落实,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有力的领导保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自成立以来已审议通过一大批重大改革文件,改革涉及范围和领域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部门的领导

     

      党对一切工作部门的领导是通过设在这些工作部门的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这些工作部门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在规定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时指出,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党支部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为进一步规范党支部的工作,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党支部的基本任务和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党支部、高校中的党支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支部、社会组织中的党支部、事业单位中的党支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的任务分别作了细致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职责和方式方法。这些党内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党对一切工作部门领导的实现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鲜明地指出,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选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成为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军队的统帅。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成为指导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使之成为我们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就要自觉拥戴核心,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

     

      2.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要保证党中央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全部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党组织要定期向党中央报告工作。研究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重大决定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执行党中央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情况紧急必须临机处置的,要尽职尽力做好工作,并迅速报告。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自觉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任何党组织和任何党员都不准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不准先斩后奏,更不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部门和地方在上级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部署时,必须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前提下进行部署和安排,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