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李成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2019-12-16 09:20
打印
收藏
李成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马克思的《资本论》被称为是百科书式的科学巨著,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把它作为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来学习和研
正文内容

李成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   马克思的《资本论》被称为是百科书式的科学巨著,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把它作为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来学习和研究,以致于失去了从中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知识和理论的机会。当然,《资本论》中所包涵的其他各种学科的理论并不是同它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割裂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人关系的同时,也分析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理论是同当今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早期探索。本文试图简要阐述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物质变换理论的初步学习体会。

     

      一、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的经济关系时,始终坚持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在解剖资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商品时,就提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的系;价值则体现商品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又如,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提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了人和人的关系。再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提出这种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价值增值过程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也可以说,在一切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和人和自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和人倘若不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生产,孤立的个人是不能改造、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同样,如果没有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出适合人类需要的产品,人就没有衣食之源,就没有生存条件,人和人的关系就没有物质基础。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是同一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管是原始生产还是现代生产,概莫能外。

     

      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并经过一步步的科学论证,得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的不可辩驳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忽视或者不重视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相反,在《资本论》雄文三卷中,他随处都在注意揭示人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特殊表现,藉以强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局限性的揭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劳动过程”时说:“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

     

      马克思在分析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时,还说过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会改变人自身的自然,也就是使人自身的体力更强健、头脑更灵活。他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马克思在分析“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就是说,随着工业化而实现的城市化,割断了集中在城市里的人同土地的联系,使他们原本来源于土地的以衣食形式被消费掉的东西,在成了便粪和生活垃圾以后不能再还原到土地中肥田,以致使土地肥力退减。

     

      恩格斯在分析财富的源泉时,区分了价值源泉和财富源泉的不同,其中也涉及到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问题。他说:“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由上可以认识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内涵有以下基本内容:

     

      (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涉及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但是,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同人和自然的关系,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一个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劳动和自然物质相交换、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的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产品;

     

      (三)在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本身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产品被生产出来以后,并不是物质变换过程的结束,在人制造产品过程中和消费产品以后,还会对自然物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自然最终是对人有益还是有害,将成为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这正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延续的深化。

     

      二、马克思揭露了物质变换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性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科学的预测。所以在当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对此,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可持续性。

     

      首先,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土地的减少或被破坏,都将使人类的生存难以为继。马克思在分析“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为了在租约有效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就只使用土地,而不养护土地,以致于土地越来越贫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随之不断减少,以致于有的经济学家竟“发现”了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可见,在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中,取之于土地的多,而还之于土地的少,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在比较小、大两种土地所有制同滥用和破坏土地自然力的关系时,更强调大土地所有制的破坏性。他说:“前者(指小土地所有制一引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指大土地所有制一引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末,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农村的产业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马克思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是因为大土地所有制有条件也更适合采用新的农业技术,从而也就获得了掠夺性使用土地的条件。但是在以后,两种土地所有制的结合,就既造成了对劳动力的滥用和破坏,又造成了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这两方面的滥用和破坏都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威胁。

     

      其次,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在完全没有森林的地方,也难以有人类生存。森林可以调节水分,从而影响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森林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和放出氧气,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保护和培育森林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从来没有忽视森林这个重要问题。他认为:“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四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工业产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在当时还普遍缺乏生态平衡意识的条件下,就必然造成对森林的破坏,从而使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造成土地荒漠化。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鉴于林业生产也可以说是树木生长的特殊性,即生产周期特别长,所以,利润率很低,资本家就只愿伐木而不愿造林。因此,马克思提出:“漫长的生产时间(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这是私有制局限性的一种表现。正因为这样,所以18、19世纪,在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时,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先后出现过无林化现象。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至于说到无林化,那么,它和农民的破产一样,是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欧洲没有一个‘文明’国家没有出现过无林化。美国,无疑俄国也一样,目前正在发生无林化。因此,我看无林化既是社会因素,也是社会后果。”当然,当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无林化已经威助到生存和发展,并对其生产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时,它也会改变这种状况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森林覆盖率的普遍提高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类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土地和森林,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等。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无限的,而矿产资源的储藏量是有限的,所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将会日益减少,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此,马克思曾给予高度的关注,他在分析由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在这里,马克思用“枯竭”二字来表明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其实,对资源的滥掘乱采和使用中的浪费现象至今仍大量存在,马克思的警示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再次,揭露了物质变换过程中不“清洁生产”的严重性。

     

      “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简单地说,“清洁生产”就是从源头控制做起,把废渣、废水、废气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是直到1989年才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马克思早在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第1卷中,就大量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工厂中的不清洁的恶劣现象,并且指出这种现象直接损害着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他写道:“在这里我们只提一下进行工厂劳动的物质条件。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着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这些机器像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厖傅立叶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难道不对吗?”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厂的清洁生产状况已有了与马克思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的改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像马克思所揭露的那种工厂生产条件还是大量存在的。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清洁生产”这个概念,但他至少要求必须有一个有益于工人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难道这不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环境吗?

     

      最后,揭露了“人类住区”的不可持续性。

     

      “人类住区”是人类直接居住的生活环境,它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可持续的人类住区除了在选址和建造中要尽量不占和少占优质农田和不破坏森林以外,还要充分满足在供水、住房、道路、绿化、环境和卫生以及城乡布局等方面对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类住区”的理论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对无产阶级地位和命运的关心,早在19世纪中期,就调查和研究了广大劳动者的住区问题,恩格斯还专门撰写了与人类住区问题密切相关的先驱性著名著作《论住宅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许多相关的精辟论述。他曾引用一位医生的话写道:“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来说,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男人、妇女、儿童夜晚混睡在一起。男人们上日班和上夜班的你来我往,川流不息,以致床铺难得有变冷的时候。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这里描述的是被称为“住宅地狱”的英国太恩河畔新堡19。世纪中期的情形。在当时,这样的“住宅地狱”在英国还有许多许多。我们不是说,今天英国的人类住区还会象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那样,而是说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观察到并提出了“人类住区”的不良已经威胁到了劳动者健康和持续发展这个严重的问题。

     

      三、马克思从制度和观念两方面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恩格斯曾经预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相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到顶点。”那么,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的公有制社会,为什么能够避免资源和产品的浪费,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四这就是说,在公有制社会里,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控制之下,根据人的需要按最集约化的方式来组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可避免浪费,从而有利于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已接近具备这种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它既可以吸收市场竞争之利,又能设法避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还很多,预计要经过长期探索才能实现“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如果说,上述是从社会制度的变迁方面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那么,马克思还提出了具有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善待自然的主张。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将从观念转变方面,即从单纯“征服自然”观念转变为必须“善待自然”的观念,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地租”理论时提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象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这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在公有制社会里,谁也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因而谁也无权随意滥用和破坏土地;大家都只是土地的利用者,在一代人利用之后,经过改良再传给子孙后代,并且像好家长那样。以对子孙后代关心和负责的态度来保护和改良土地。千百年来,人们都只是掠夺性地滥用土地和不自觉地利用土地,马克思却提出要象好家长那样善待土地,这完全是一种新的伦理观念:而且善待土地是为了传给后代,永续利用。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精彩的表述。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在资源利用方面对后代负责,为后代着想,给子子孙孙留下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而伟大的马克思恰恰拥有并明确表述了这个核心理念。正因为这样,我们有理由确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人类呼唤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声。

     

      最后,我们知道,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对两类社会公平的关注:这就是“虽然狭义的自然持续性意味着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正的关注,但必须合理地将其延伸到对每一代人内部的公平的关注。”所谓对代际之间社会公平的关注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对同代人之间社会公平的关注,就是对同代人中贫困人口的关注。如果说本文所述主要涉及马克思对代际之间社会公平的关注,即要求保护土地、森林、资源和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给后代人留下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而对同代人社会公平的关注,本文虽然涉及不多,但可以说在马克思的整部《资本论》详尽地分析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矛盾及其运动。

     

      在商品生产发展的进程中,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的矛盾,以及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的矛盾等等,在市场竞争中,会迫使每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进步。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