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张书恒: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

2019-12-23 08:48
打印
收藏
张书恒: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主要是以浙江诸葛村为例给大家讲述关于传统村落
正文内容

张书恒: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

 


 

                            
  •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主要是以浙江诸葛村为例给大家讲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村落犹如散落的珍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世代栖居的人们从那里开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村落是宁静、温馨的生活家园,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研究人类发展规律的珍贵史料,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村落保护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化价值比较高,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各级文保单位的村落,它们具有特定的法律身份和保护要求。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宣传的深入,政府和社会都开展了大规模的传统村落抢救活动,全国各地已陆续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我个人的工作体会来看,对传统村落的抢救因为关注点及做法的不同,保护结果也都不一样。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对国家各级政府公布的文保村落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是怎样做的。

     

      一、保护传统村落的法律依据及具体要求

     

      2

     

      传统村落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颁布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中定义的乡土建筑完全符合,是乡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大、历史信息最丰富的类型。讲座中除引用文件原文时使用“乡土建筑”外,其他地方用的都是国内常用的“传统村落”。实际上乡土建筑、乡土村落和我们所说的传统村落在概念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大家的翻译和行文习惯不一样。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对乡土建筑有特别的概括。乡土建筑是有特征和魅力的社会产物,它看起来不拘于形式却有秩序;它是功利性的,又是美丽而富有趣味的;它是某个时代生活的聚焦点,又是社会史的记录者;它是人类的作品,也是时代的创造物。《乡土建筑遗产宪章》把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可以说,如果不重视保护这些组成人类自身生活核心的传统、和谐的产物,人类遗产的价值将无从体现。

     

      《乡土建筑遗产宪章》对乡土建筑的定义一共有六条:第一,它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建筑方式;第二,它具有一种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可辨识的地方或地域特色;第三,它的式样、形式与外观具有一致性,属于传统建筑的类型;第四,它的设计构造属于一种非正式传承的传统技术工艺;第五,它能对功能、社会与环境限制表现出有效的回应;第六,它是对传统构造系统与工艺的有效应用。

     

      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来看,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诞生以来,乡土建筑传统村落保护已成为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门类。随后1976年公布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99年颁布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2005年发布的《西安宣言》,所有这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都表明人们对乡土建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了一系列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二是陆续将一批乡土建筑和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包括我们中国的西递、宏村等。另外我们国家也将一些重要的传统村落申报到了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录中。三是保护与抢救乡土建筑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共识。四是国际社会正广泛地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文化的抢救工作。在这方面,英国、法国和日本都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也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1964年5月31日,《威尼斯宪章》的颁布使乡土建筑保护由从前的仅保护重要建筑和伟大艺术品,变为了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的保护。这种做法使保护行为由单纯的纪念意义扩大到能够见证某种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另外,原本局限于城市的遗产保护也扩大到了乡村地区。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威尼斯宪章》奠定了现代科学遗产保护的基础。

     

      在国内,对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保护也愈发受到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文物保护法》完善了相关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发布了一些文件,调整了在这方面的一些政策。目前,我们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依据的主要法规是《文物法》和《文物工程管理办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些文件。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我们也依据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村落已形成多个层次的保护架构,包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预备名录的项目及文物,文物可延伸到各级文保单位,有国保、省保、县保和各个文保点。比如三普登记古桥名录,它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名录,已被纳入到《文物法》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畴之内。另外一块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其中也包括对大量传统村镇的保护,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文物局共同公布,把它归到了乡土建筑的范畴之内。另外,在专家们的呼吁下,国家加快了对传统村落的专项抢救和保护工作,四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亟待保护的传统村落,这种方式可以对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实施更为直接的保护措施,已成为中国传统村落抢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列: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包括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如三普名录。对可移动文物的抢救,大量传统村落中还留存了一些可移动的文物,其中少部分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珍贵文物被收入到博物馆中,大部分是分散在村落中保护的一般文物。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的保护也包含对大量传统村落的抢救。再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由国家四部委在全国遴选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单,这个系列的数量最大,也是最针对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另外还有一块是世界遗产,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一些乡村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真实性,一个是完整性。真实性就是尽可能保留村落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所对应的实物的真实性。完整性是说保护村落形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现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抢救越来越强调村落的整体性,甚至保护范围会由最初的一个区域扩大到对整个区域中保存相对完好的整体村落的保护。徽州地区首先做了大量系统性工作,其次贵州、云南、浙江等一些地区也开始抢救大量的区域性传统村落。

     

      整体保护、合理利用、惠及民生是国家文物局在前些年提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和方向。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跟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文化体系中保护的是被国家公布了的各级文保单位和世界遗产,包含了更高的文化价值。

     

      以下是国家文物局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整体要求,一共有四点。

     

      3

     

      这个整体要求是我们多年来在做文保村落保护的过程中一直贯彻的政策和方针,其核心内容有两个:第一是要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第二是坚持文物保护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第三是由于大量的村落还有人居住,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惠及民生。

     

      早在很多年前,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就提出了对乡土建筑保护的建议和方向:传统村落是一个有机系统,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功能大于所有单幢建筑的意义和功能总和。个体建筑离开聚落后价值会降低,聚落失去部分个体建筑后价值也会降低,因此乡土建筑保护应以村、镇整体保护为主要方式。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传统村落保护、一般文保单位的保护和一般古建筑的保护确实是有所区别的。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见证了一个族群在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单一地看其中的某一或某几幢建筑,它所包含的价值不一定高,但整体研究却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样的,建筑若是离开它所属村落的整体环境,就失去了对它的功能、作用、价值和文化解读的大背景。整体中缺少了某一类建筑,整体的价值也会被削弱。所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一定要坚持整体保护为主。

     

      二、对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研究及解读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在保护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它的价值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再基于它的价值采取不同的做法。

     

      我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古国,是全球乡土文化保存最丰富、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先看它的历史价值,它真实记录了人类农业文明演变的过程,蕴含着农业文明发展的丰富历史信息,是我国数量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实物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是对历史文献的极大补充。在浙江发现的最早的古遗址已经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从农业起源开始就存在的一些聚落。再看传统村落的科学价值。从选址、规划到建造、发展,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最广大民众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其中包含的技术信息对研究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营造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另外,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再到精美的雕刻,传统村落直接反映了人们的哲学思想、生活形态、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因此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经过高度概括,传统村落主要具有三大价值,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到文物经常说到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除此以外,传统村落还有浓重的情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是民族文化生长的土壤,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诸葛村为例,我们来看看上述这些价值在传统村落中是如何体现的。

     

      历史价值

     

      首先它具有补充和证明历史的价值。国家的正史一般记录的都是国家制度、文化、科技等层面的典章制度,对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记录很少,而传统村落是最贴近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也是对生存环境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这就像考古遗址一样,很多陶器带有特别浓郁的生活气息,生产方便,容易就地取材,所以造型千变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况。传统村落在这方面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记录的内容更加丰富,它用实物和文献记录了村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形态、社会制度及观念,蕴含着特别丰富的文化信息。

     

      我们再深入看看诸葛村的历史和国家历史间的相互关系。诸葛村从元代开始选址建立,接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元代后期,国家社会环境逐渐趋于稳定,诸葛家族在浙中地区选址定居。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诸葛村也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发展速度快到什么样一种程度呢?在一夜之间有四栋传统民居同时选址奠基。对一个家族来说,建造房子是件大事,需要长期的财富积累及家族计划的支持。同一时间有四户人家奠基,这是明代以前很少出现的情况。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南方经济发展异常活跃,财富积累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这一时期,诸葛村的建筑也是比较多的,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取材更加讲究,雕刻更为精美。清朝末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南方出现了战乱,诸葛村的旧市路被整条焚毁,此后再也没能恢复起来。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诸葛村的民居逐渐增多,现在保存数量最多的就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民国初期,中国乡村开始乡村自治,有些甚至引进了新式学校、警察所等建筑,现在的诸葛村就保留了当时修建的村公所、警察所和新式小学。从民国初期开始,诸葛村由以农业为主体的血缘村落逐渐向地缘村落转变,因处在龙游、建德的交界处,它的商业活动也愈发活跃,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上塘商业街。

     

      抗战时期,浙江也遭到日本的侵略,村中的几座房子被炮弹炸毁并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因为诸葛村周围有小山屏障掩护,日本人的部队曾经过这个村落但并没有进入到村庄里,所以尽管没有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它还是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当时,诸葛村的子弟也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保留了他的子女参军时使用的被幛作为纪念,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积淀。到了土地改革时期,由于土地制度的变革,乡村管理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些转变在诸葛村也留下了相应的印迹。比如它名字的变化,管理机构的变化等。“大跃进”时期,跟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诸葛村也拆掉了一些建筑,把木材拿去大炼钢铁。这一时期,村中的重要建筑高隆庙被拆掉了,当地的老百姓至今都对这件事表示遗憾。人民公社的时候,村落的祠堂及其他一些建筑被改造成队部、食堂等公共设施,当时还留了许多标语。改革开放以后,南方的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兴起,诸葛村也受其影响开始兴办乡镇企业,祠堂得到恢复,新的民居大量修建。2000年,随着经济积累和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老百姓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开始有了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从选址到今天,诸葛村的变化发展一直跟国家民族的历史进程休戚相关。无论国家处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在村落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遗存和积淀,所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整个历史的过程,具有补充和证明历史的价值。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村落密度的增加见证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大部分浙江村落基本上是在两宋时期开基的,也就是说,两宋时期是对江南开发的一个高峰。

     

      4

     

      上图是诸葛村周围的地形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村落由小到大、由稀到密的规律特征及对这块土地整体的开发程度。

     

      5

     

      最早诸葛村的选址是在大公堂附近,三兄弟围着大公堂定居下来,规模非常小。元明时期它的规模大概是在上图中核心圈的中心位置。到了明清的时候,随着家族的持续演变、积累和发展,村落一下子扩大到了图示蓝线圈内的区域。到了现在它的发展规模就更大了,人口数量由最初的三个家庭扩展到3000多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诸葛后裔聚居地,也是当地规模相当大的一个血缘村落。从诸葛村发展规模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族发展的历程,这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传统村落在社会发展史上的价值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6

     

      上图是诸葛村高隆族居图,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了,这张图最初刊刻在家谱中,民国时期重修家谱时,诸葛村人曾对它作过一些补充和修订,它反映了整个家族最兴盛时的规模和密度。

     

      社会价值是由村落中的社会结构和次序及老百姓的一些生活观念等体现出来的,我选取了一个建筑元素——门,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村社会的次序。

     

      诸葛村民居的门,从最高规格的“乡会两魁”(先人在乡试会试皆中魁首的大户人家)的门楼、牌楼到最朴素的一般的门,共分为七个等级。这种等级主要是由经济能力决定的,同时也反映出村民们观念的变化。

     

      7

     

      上图门楣的门瞻上刻着“福禄寿喜”四个字,这是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同类的建筑在诸葛村还有很多,大多刻的是“淡泊明志”“耕读传家”“紫气东来”等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的词汇。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向往追求,这些都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建筑居所中有所体现。

     

      8

     

      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发现诸葛村的家族结构和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基本对应的。这个聚落属于血缘村落,其本身就具有家族宗族结构。整个家族在同一个地方选址定居,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社会相一致的房派体系,即大房(长房)是嫡系,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诸葛村的发展壮大是以大房为核心,依照宗族结构展开的,其次的二房和三房也各占据一块位置,形成三兄弟朝着村落中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并逐渐分裂成一个个小的组团。每一个组团都是从大的家庭村落中分出来的房派,经过再一次的选址、建设,建立起新的核心建筑,该房派的村民再围绕着它继续建造房屋。因此,建筑的组团跟房派的发展是相互对应的,如此形成的机理,可以自然而然地令村庄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房派最初建立起的核心建筑是给该房派的核心家庭即大房居住的,它能充分地满足一个家庭的生活所需,同时又与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有着密切联系。

     

      接下来我们看历史价值中的建筑史价值。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村的建筑发展过程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篇章。

     

      9

     

      上面左图是长乐村一个厅堂的梁架。长乐村与诸葛村相隔1.5公里,属于同一个国保单位,二者具有相似的建筑风格,并经历了相同的历史演变过程。该建筑大约建于建文时期,带有明代早期梁架做法的构造结构特征。后面两幅图是明中期的梁架,大家可以看到,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筑的大体格局没有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变,但是建筑的造型、风格,包括装饰,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

     

      10

     

      上面三幅图展示的是明朝晚期到清朝中期的梁架变化。早期的梁架是月梁为主,随后逐渐向胖头梁过渡,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构件上的雕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1

     

      上图是丞相祠堂的梁架,建于民国25年。通过比较明朝晚期、清朝中期和民国三个时期的建筑,大家可以看出无论是造型工艺还是装饰题材,它们都是各不相同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见证了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建筑外形的变化。

     

      12

     

      上图是清中期的大公堂。清后期及民国年间,大公堂经历过几次维修,但大部分还保留着清代的风格。

     

      13

     

      到了清晚期,民居的建筑造型和风格又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越来越纤细,开始追求比较强的装饰感。

     

      14

     

      民国以后一直到现代,建筑外形变化的跨度就更大了。从民国时期的建筑中已经可以看到西式风格的影响和相关元素的体现。上面左侧的图片中展示的是民国初年常见的装饰元素。中间一幅是抗日战争战爆发以后到民国末期形成的一个商业性建筑,虽然它的时代特征不是特别强,但是它是在社会经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建造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应了战争结束后商业经济的恢复情况。它看起来可能非常的简单甚至简陋,但却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右侧的图片属于现代建筑,原本是“文革”后期的大会堂,现在改造成了游客中心。在这幢建筑的处理上我们有过犹豫,它的风格跟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不是很协调,之所以决定把它保留下来,正是因为它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现代史。比起追求村落建筑景观的完美、协调,我们更看重传统村落真实记录历史演进发展过程方面的价值。

     

      15

     

      上面几张图是1970年到2010年间形成的一些现代新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在诸葛村还未列入文保单位以前自发演进的结果,并不是在保护管理下有意识的变化。它们当中有些虽然处在文保单位的外围,即建控地带以外,但都充分表明了现代诸葛村的发展情况。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诸葛村的建筑通过自然发展发生了结构、外形风格上的种种变化,同时也记录了建筑史的演变过程,这是从建筑史角度的研究和解读。那么村落不仅仅是建筑,还记录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历史信息,比如消防、防灾。

     

      一百多年前,诸葛村建立了火龙会,专门用于村落防火。大家都知道,传统村落最怕火,近几年,我们有不少古镇、古村连续发生了规模比较大的火灾。在诸葛村的历史上也发生过火灾,所以后来整个村落都对消防这一块非常重视。他们专门建造了一个叫火龙会的建筑,并为此成立了一个组织进行防火方面的自我管理,把全村的消防工作都统一起来,这个建筑现在还保留在村子里。

     

      16

     

      另外,他们购置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防火用具。仔细辨认,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图上的工具刻着“诸葛消防”的字样,保存得比较完好,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除了图片上的用具,村里还保护了很多其他的消防器材,专门作为一组文物陈列到了博物馆里。如果我们要研究消防史、防灾史,它们就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以外,我们还可以提取到其他的研究素材和史料,比如建筑材料史。传统村落实际上就是一个宝库,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究和挖掘到的历史、科技等史料会越来越多。

     

      科学价值

     

      诸葛村是按照风水理论来选址的,家谱上记载了很多他们的先人选址时的考虑。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是一位风水大师,作为村址的这块风水宝地就是由他选定的。相传他临终前告诉子孙,无论碰到多大的灾难都不要产生怀疑,要世世代代地在这个地方繁衍下去。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诸葛家族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重大的灾难,但他们相信祖先的判断,认为这个选址是非常庇护家族的,一直没有动摇过。

     

      从大环境上来看,村子远处是高山,近处是密密麻麻的丘陵。浙中处在一个丘陵地带,唯独这一块区域明堂广阔,田地充裕,非常适合人类的发展和繁衍。

     

      17

     

      围绕着村子最近的是几座小山,有人说是八座,有人说是九座。这些小山基本上是连贯的,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起伏,在岗阜环列的区域之内形成了一个藏风纳气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特别有益。更为巧妙的是,它旁边正好有一条小溪,给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灌溉的用水。

     

      18

     

      上图是诸葛村选址的风水结构图。尽管它的自然条件相当不错,风水环境也很好,但它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任何一个自然环境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能够完全符合人类的生活需求,这就需要人为的规划和改造。水是生产生活的必备条件,首先是对水的改造。诸葛村人对石岭溪进行了长期的保护、整理及疏浚工作,然后根据家族发展的需要建造了很多水塘,把水引到村中贮存起来,以解决村民生活、洗涤、饮用水等需求。

     

      19

     

      图上的蓝色色块都是水塘。由于丘陵地带水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就利用自然水系,依托南方比较充沛的雨水挖掘池塘。这些池塘之间有些是连贯的,有些是断开的,多亏自然雨水的补充,池塘可以保持长年充盈。

     

      规划是社会结构的直接反映,同时也必须按照社会结构来进行。从整个村落到组团,再到建筑平面,都符合社会关系的结构。

     

      20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村落的整体规划体系和建筑组团间的结构关系。整个村落的建筑密度是比较高的,即使是在高密度的情况下,它还是通过比较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布局给老百姓的生活、生产留出了足够的活动空间。比如农村需要大量的晒谷场,那么晒谷场平时可以用作社交场所。所以说整个村落的布局,都是尽可能的在为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服务的。

     

      21

     

      我们看上图这个建筑的平面和构造关系,这是他们使用次数比较多的一种对合平面。经济条件差一点,人数少一点的家庭会把前面的建筑减掉,换成门楼,作为一个三合院;人口适中的家庭,一般五口人左右的都是对合平面;如果人口数再多一些,家庭经济实力再强一点,就是会在对合的基础上再加一到两进,成为多进的院落。五进的院落是他们规模最大的民居平面。与其相对应的是楼上楼下的建筑结构,早期是楼上厅,后来改成了楼下厅,现在楼上建筑的高度逐渐缩小,主要的活动空间转移到了楼下。

     

      22

     

      建筑材料和营造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我们看上面两张图中的建筑,主要的承重材料都是木结构。使用柱梁承重,围合材料是竹子,构成夹竹泥墙来进行分割。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就地取材,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经济适用。此外,南方的气候湿润温暖,对分割墙的保暖性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材料。早期,夹竹泥墙是村中适用范围最广泛的分割材料,到了后来,木板壁和砖墙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

     

      除了木材以外,使用比较多的建筑材料还有砖瓦和石材。跟所有南方建筑及徽州建筑一样,诸葛村用的最多的是小青瓦和空斗墙。在打基础和需要重点装饰的位置都会大量使用石材,这主要是因为石材的密度高,承载力强,作为基础能起到隔潮承重的作用,作为门墩可以用大块的石头提升装饰效果和功能需求。

     

      23

     

      科学价值还包括施工工艺。上面左图是木工、泥瓦工施工的场面,右图是油漆彩画的施工过程。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整个古建筑的建造工艺水平的信息。

     

      艺术价值

     

      传统民居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从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到精美的雕刻,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形态、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下面左图是诸葛村的一角。这张图没有过多的修饰,建筑本身就很入画,整体比例协调,层次感强。

     

      25

     

      浙中和徽州的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在内,很多从外观上来看都非常简单,大部分是白墙灰瓦,进到里面却别有洞天,雕刻得非常精美。上面两张图是诸葛村的一些建筑屋檐下面的雕刻,牛腿、门窗、栏杆等都是重点雕饰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27

     

      这两张图展示的是砖雕。砖雕大量使用在门楼、造墙等部位,门楼是村子里非常有特点的装饰内容。不少诸葛村人在苏州一带开药店经商,因此有很多砖雕门楼都是他们直接从苏州运回来的。上图中的两个建筑把木构建筑直接用砖砌在了建筑的外立面上。右侧那张图是明代中期的门楼,看起来比较朴素一些。

     

      最后看石雕。门墩、抱鼓石、栏杆等部位都使用了石材。这些精心雕刻的石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素材,有动物、花卉,还有单纯寄托某种观念的纹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池鱼喷水的样式,就是一个鱼头向外喷着水花。因为传统建筑怕火,所以工匠就把“池鱼喷水”雕刻在建筑构件上,希望它能像龙喷水一样保佑整个村落没有火灾,永保平安。

     

      28

     

      这两张图是如意纹,同样也在诸葛村的建筑中被大量使用,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在诸葛村表现得非常突出。众所周知,诸葛村的村民大多是诸葛亮的后裔,而诸葛亮是他们家族中最荣耀的一个人物,所以他最初选址的地方自然就成了整个村落的核心。村人们在那里建造了大公堂,以纪念先祖的丰功伟绩,并深深以此为傲。经过对《朱子家礼》(朱熹所著的主讲纲常伦理、礼节礼仪的书)的学习,他们还在村子东头建造了丞相祠堂,作为家族议事的场所。

     

      29

     

      这张图就是丞相祠堂。

     

      对传统村落中生活的村民来说,村中的某个建筑,村子周围的某种自然环境,甚至家乡不远处某一座熟悉的山峰,都可以给他们带去一种回家的感觉,令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在所有价值中,传统村落所具有的最根本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即我们刚才所讲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总和。我们研究历史无非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文献记载,另一个是实物见证。传统村落相当于实物史料,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村落整体,都是历史的实物见证。

     

      要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首先要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化遗产语境下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没有真实的实物,我们拿什么去研究历史呢?又怎么能得出真实的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结论呢?失去了真实性,见证历史的物证就失去了价值,也就是说文物会失去价值。所以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村落的原貌,维护它所见证的历史的真实性,如果为了发展作出太多改变,实际上会损害到它自身的价值,甚至令它的见证作用就此消失。

     

      三、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来看看传统村落保存的现状。冯骥才先生在2012年时讲过这样一段话:

     

      “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落,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有五千座,七年当中消失了将近一半。”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村落正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

     

      (一)文化资源状况:以浙江为例的乡土建筑村落约占三普登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登录)总数的一半

     

      先看文化资源的状况。因为我在浙江工作,对它的了解多一些,我们以浙江为例。

     

      浙江的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起步较早,由于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省各级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很是重视,也做了大量工作。尽管如此,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传统村落还是在快速消失。

     

      现存的已经得到了保护的传统村落的数量,占了三普登录总量的一半。传统村落保护是今后文物系统及社会遗产保护界的主要工作对象,关系到国家文化的安全。试设想,如果我们国家一半的文化遗产都消失了,那每当说到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时一定会留有很大的遗憾。

     

      30

     

      上图是浙江省三普登录的饼状分析图,其中绿色部分占到了63%,是古建筑类。在这63%中,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数量最多。

     

      31

     

      这一张是古建筑登记总量分类统计饼状图,图中标示的51%属宅地民居,而民居是乡土建筑的主体。从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乡土建筑在今后遗产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接近一半,所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国家文化安全息息相关。

     

      (二)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三十多年来,我们不断地努力抢救并呼吁抢救传统村落,为什么它们还是消失得那么快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发展模式的改变。传统村落是在农耕文明历史阶段产生的,而当今时代早已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是城市化的冲击。

     

      与农村相比,繁华的城市更吸引年轻人,人们想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于是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很多乡村因此慢慢衰落。昨天我在路上碰到一个人,据他所说,现在传统村落里的壮劳力已经很少了。一整个古村落里能称得上劳动力的只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其余全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第三是建设冲击。各类建设冲击正在肢解着村落。第四是不合理的开发。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向农村要地、要资源,甚至要GDP的政策。

     

      当然,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发展就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但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应该在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来保护比较重要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脆弱的,通过下面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新民居的建设正不断向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压迫过来,甚至已经蚕食到了它的核心地段。

     

      32

     

      上图展示的现象在浙江是很突出的,这是为什么呢?浙江的地域面积小,山地多,所以可用的耕地和宅基地非常少,土地资源严重短缺。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是一户一宅,即是说有了老房子就不能建新房子。在这种必须把老房子拆了才能建新房的情况下,老百姓又迫切地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一些传统村落往往就难以避免地被破坏了。

     

      大家观察最后一张图上的核心区,它的主街道上有一字排开的五个牌坊,牌坊两侧都是新的建筑,大量的公共设施建设也会蚕食传统村落或影响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另外,传统村落中的建筑至少有近一百年的房龄,又都是用木材砖石材料建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残损是必然的。特别是南方气候潮湿,多白蚁虫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的残损。同时,一些突发的火灾也会造成对局部的建筑损害。

     

      近几年,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又面临了一种新的威胁——以保护为名的开发,包括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等。这里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不好,新农村建设对改善乡村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在这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没有把在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研究透。到目前为止,我们采取的都是比较简单、粗放的政策,比如道路硬化、外墙美化、绿化的“三化”工作。

     

      “三化工作”是应上级要求并有资金支持的,现在乡村的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许多诗词、壁画等还没能经过深入研究就被新的装饰美化掩盖住了本来的面貌,因此我们在贯彻大政方针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对文化遗产内容保护的要求。比如道路硬化,有些古村落的道路保留到今天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上面绘有图案,非常有文化内涵。在硬化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实施保护,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水泥抹面,肯定无法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这种保护缺失是我们管理过程中的疏忽。另外,现在乡村游、民宿游非常受欢迎,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窝蜂的趋势,城市的生活方式、建筑方式都被照搬到农村。我个人认为,一般的农村无可厚非,若是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村落则应当慎重考虑。现代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去干扰、冲击,甚至破坏。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已经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传统村落来说,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城市生活和西方元素不加选择地引入到乡村中造成侵入。

     

      33

     

      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看外观还是传统的,但是里面的构造已经产生了很大改变,比如上图就是由传统民居改造的咖啡馆。前一段时间,浙江有的村落新兴的牛栏咖啡、猪栏咖啡炒作得比较热。村民有权利享受现代生活,也有权利享受文化交流带来的新生活,在一般村落我不反对,但是在传统村落中,我们必须要有所选择。

     

      34

     

      这是在莫干山脚下的新民宿,它的建筑风格离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就比较远了。

     

      35

     

      这幅图是一个山区村落里引进的日式园林。建筑本身没有很大变化,但庭院内部已经被改造成了日式园林,枯山水(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都引进去了。包括右图里大量的阳伞、西式围栏等,这类元素放在传统村落里就对历史形成了一种冲击。

     

      36

     

      这组建筑部分屋面外墙还是传统的,室内和另一部分的外墙已经完全现代化了,甚至法国的酒吧也被引入到了浙江的小山村里,这是莫干山脚下建筑。莫干山是以度假别墅为主体的一个文化遗产,此类建筑放在这里还算比较合适,但要是出现在浙中的传统村落特别是文保村落里,就相当不合适了。

     

      (三)抢救传统村落刻不容缓

     

      面对以上种种变化,面对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各种观念的碰撞交织,我们该怎么办?抢救传统村落已经刻不容缓,那么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分类,根据类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政策。

     

      对价值、保护级别最高的传统村落,我们必须要坚持保持和保护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了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要求。那么这里的“乡村特色”具体指什么呢?传统村落的特色应该回到地方和民族特色上,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就是突出乡村特色的一种表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也指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件提到“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可见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村落、牺牲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代价。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同时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

     

      政府主导和专家呼吁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中。传统村落是非常脆弱、非常珍贵的,对它的保护不能是运动式的轮番改造,因为它一旦被毁就不可再生恢复,我们一定要精心地保护它、呵护它,才能让这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四)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

     

      下面是我个人对传统村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也是历史的见证,对展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传统村落应以保护为主,再适度加以利用。那么它到底要不要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它的发展要从文化中汲取动力,开发与其文化有关的产品,延伸产业链。一般的乡村则可以不受这些政策的约束,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坚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比如不受限制的做创新产品、开咖啡馆、住玻璃房,但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态环保和打造循环经济。

     

      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一般村落的发展,以文化遗产为资源的旅游和一般村落的旅游一定要严格地区分开来,走不同的道路,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三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思考、这样做的。

     

      四、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实践事例分享——以诸葛村为例

     

      下面我以诸葛村的保护过程为例,给大家梳理一下传统村落的整个保护过程。

     

      诸葛村位于浙江中部的兰溪,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0人,其中姓诸葛的村民大概3000多人,是一个由血缘村落向地缘村落发展的典型,也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居住地。

     

      1982年,我们对诸葛村落做了文物普查,并把它纳入到了文物保护的事业中。1985年,对于到底如何对它进行保护,我们一直下不了决心。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还不完备,整个浙江省的文物保护经费还不足一百万元,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也只有几十个。再有,当地的老百姓虽然有了初步的保护意识,但要他们在那里长久生活,并进行以保护为主的发展,他们一开始也是不愿意的。这是为什么呢?周围经济发展得好的村子都在造新房子,诸葛村的村民也渴望住进新房子。这个时候,刚巧陈志华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带领清华大学乡土研究组到诸葛村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束后,他给省文物局提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和督促下,我们才终于做出决定要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当时,比较普遍的保护办法是在古村落中挑选重要的典型建筑进行保护,范围大的能保护几幢到几十幢建筑,小的只能挑一到两组建筑进行保护。这一方面是由于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1985年,社会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浙江省文物局、各级文物部门,特别是诸葛村的老百姓,最终能下定整体保护诸葛村决心,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保护过程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第一是推荐国保单位,国保单位能得到《文物法》的严格保护。第二是整体编制保护规划,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早的。规划把研究基础梳理得清清楚楚,明确了保护完整传统村落的决心,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新村建设等。

     

      陈老师在诸葛调研时一再强调,个体建筑离开村落整体价值就会降低,村落整体离开个体建筑也会造成信息的缺失,所以我们就按照专家的要求对村落进行整体的保护。

     

      整个保护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物建筑的维修。第二阶段是简单展陈和村内环境的整饬。前两个阶段属于起步阶段,各个村落都做得差不多,诸葛村成功的秘诀在于对自身价值的坚守,不被社会运动带来的改变干扰。第三阶段是规划的修编。这一轮规划修编我们把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要求定得更高,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利用考虑得也更为深入了,所以能够保证它今后比较健康平稳地发展下去。

     

      简要概括这三个阶段非常容易,但其实个中甘苦只有参与其中的人能够体会。很多环节我们都要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很多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带来方向的变化,导致不同的结果。好在整个浙江文物系统、文物部门和诸葛村都能把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坚持下来,所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得到清华乡土组最有力的支持,因此今天这次讲座,我是代表浙江文物系统,代表所有参加过诸葛村保护工作的同志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整个保护成果的。

     

      1994年,在编制第一轮保护规划时,我们对保护内容作了一个梳理,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完整、超前的,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部体系中的管理范畴,在古村落的保护中并没有对非遗的要求,但随着对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是相互联系的。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非遗有很多东西都没办法解释,非遗离开了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很多客观环境,将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一并保护起来,才能完整见证历史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我们突破了当时的一些限制。以政策限制为例,比如说我们要保护风水环境,本来它并不在文物的保护范畴内,想要把它纳入到保护范围中去就要做很多说服工作,解释你为什么划那么大。特别是浙江的土地资源特别紧张,风水环境的规模通常又很大,这个解释就变得很关键了。好在当时当地政府非常支持,这件事也就落实下来了。再比如,在文物部门,文物维修经费主要管的是文物建筑,不包括对环境的保护,这方面国家经费的支持微乎其微。这一环节中诸葛村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主动承诺对文物经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他们自己通过集资、银行贷款等形式自行承担进行保护,由此可见诸葛村人的决心确实是很大的。在保护过程中,他们开始了对文化遗产的收集,包括大量的生活器具,木桶、农具等,这些用具都在日后的陈列展览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从1994年开始按照规划内容开展对诸葛村的保护工作,在调查中一旦发现文化遗产随时分门别类,进行抢救、收集、保管。

     

      诸葛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后,我们对它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划定范围内的区域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这个保护范围一共编了三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次是在建筑周边划定范围;第二次是把村落的核心区整体划为保护范围,大概有20多公顷;第三次我们把整个村落和村落周边最主要的历史环境全部保护了起来,保护范围达到了39.17公顷。更大的是建设控制地带。第一次规划划定的建控地带是在保护范围外五十米到一百米的一个圈,现在的建控地带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围绕村落整体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第二类是在诸葛村和同为国保单位的长乐村之间划定的二类保护控制地带,旨在控制两个村落间的环境,使它们不因新的建设被割裂。第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划在长乐村和诸葛村的边缘,旨在控制风水环境。总共的建控面积有多少呢?505公顷。只有做到对乡镇绝大部分面积的有效控制,才切实取得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良好效果。

     

      划定好范围之后我们就深入到村落内部,确立它的整体保护框架。框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明确村落的格局和机理,以诸葛村在民国末期和建国初期的范围为准对其进行整体保护。第二,确定要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第三,保护村落的环境要素。

     

      37

     

      我们先看对村落格局和环境的保护,这主要指的是对风水结构的保护。诸葛村周围有8座小山,村子周边有山林、农田、水系等,这些都属于对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范畴。整体保护在传统村落和现代城镇之间建立了一个很好的隔离,正因如此,现在进入诸葛村,人们还是能感受到传统村落自然的整体氛围。

     

      在机理保护过程中,我们主要的依据是家谱中的图,这些图反映出了村庄规模的大小,道路网的状况等信息。

     

      38

     

      我们对应地形图上的相应信息,提出了各种保护要求,如环境保护要求,再有就是把建筑根据家族的房派体系及团块确立下来,按照原有的机理进行了整治。在人文与自然环境整饬过程中主要保护了诸葛村的高隆十景,清理了一些建筑遗址,对“文革”过程中被破坏了的构件进行了整理、收集和归案。对收集到比较多构件的村落中原有的景观,我们把它拼接起来进行了复原,比如后面将会为大家展示一张北塘景观的复原图。

     

      跟其它村落一样,在后期建设中,诸葛村的部分道路被改成了混凝土道路。现在村子里的道路分别是在两个历史时期修建的,一个是明清时期,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物,另一个是我们把混凝土道路剥掉以后,用青石块等传统材料复制的明清时期的道路,这个很容易区别出来。

     

      在保护农田、山林这一块,我们划定出一部分农田来继续耕种,虽然农业已经不是村里的主体收入了,但是在传统村落中还是要传承它原本的生产方式。

     

      关于绿化方面,在解放后到文保工作开展之前这一段时间,诸葛村曾自发地引进了一些外来树种,这种做法改变了村里原先的绿化环境,我们对其进行了清理。目前这项工作并没有完全完成,水杉及其他一些树种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清理,但村子已基本恢复到固有的绿化风格。

     

      39

     

      上图是根据族居图修复的高隆八景之中的节孝牌坊,属于村口景观的一部分。我们把北漏塘修复了,关帝庙没有修,按照整理出的一个骨架结构,以原物拼接为基础,加上一些复制的原件对它进行了还原。这个景给当地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谱中记载的非常清楚,正好我们又收集到了相应的构件,凭借这些信息,就能够让它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修复它,它可能会离历史原貌越来越远,逐渐失去被修复的可能。所以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而不是增加一个景点,希望大家可以理解这种严格的区分和限制。

     

      对建筑物的保护首先要确立文物的构成。这既是国宝单位保护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因为前几批文保单位的清单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对于这样大的一个村落,哪些该按照国保单位的标准来保护,哪些价值不是特别高可以适当放宽控制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做了研究和确定。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五类文物被列入了文物清单,并且整个保护规划已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并以规定的形式被确立了下来。

     

      规划在保护建筑物和构筑物方面的规定相当成熟,也有很多在当年看来想法非常超前的点子,主要涉及到对农田、水利设施、生活设施和历史环境这几部分的保护,这个保护范围已经跳出了文保的要求。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考虑是正确的,因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建筑,而是要从传统村落发展演变的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所幸我们控制、收集得早,很多文物和构件都以比较低的代价被保护了起来,顺利防止了进一步流失和保护难度的增加,如果当时没有这样做,一定会留下很深很大的遗憾。希望从事古村落保护相关工作的同志可以把眼界放得更宽一点,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经验。

     

      从我们列出的文物清单中,大家可以看出对诸葛村的保护面有多宽:第一,保护了139处国保级建筑,总面积达到了51220平方米。第二,保护了四处遗址,主要指历史上被毁掉但基础仍在的建筑立面比较大的一些厅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人文环境中我们保护了从长乐村到诸葛村的一条明清时期的古道,属于建兰古道的一段。另外,在这次规划中,我们把一些没有达到国保级文物价值的重要建筑归入到历史建筑中进行保护,入选建筑共有55处,保护总面积达到了1万7千多方。国保与非国保的保护范围加起来,两个数字的和有将近7万方,在一个传统村落里7万方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出来。

     

      对生产、生活设施的保护,我们也经历了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先保护了一部分农田和农具,后来慢慢地延续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改变比较大的区块进行了重点修复和整理。

     

      下图是诸葛村最大的一个整理项目上塘的复原图,这张图就是1992年清华大学乡土组的同学们在陈老师、李老师的带领下做的现场调查测绘。

     

      40

     

      他们对上塘周围的建筑进行了逐个调查。上塘原本是座大池塘,曾经被填成平地,上面还造了好些房子,最初都是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体量最大的是乡镇的供销社,有四层楼,另外还有邮局等一些其他建筑。后来这些建筑被分给普通老百姓居住使用,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的脏乱差。这一大块面积被公共建筑占据以后,道路变得很狭窄,整个村子都显得非常闭塞。依赖于清华乡土组的调查研究和复原图纸,我们非常谨慎地对这片区域的建筑做了一步一步的清理。村里面也下了很大的决心,首先利用银行贷款把建筑的产权收回,然后一点一点地拆除,拆除过程中我们没有用大的设备,都是用一些小的,当然也包括人工清理。我们完整地清出了上塘的驳坎,把土挖掉以后原先的老池塘都还在。最后,经过对局部坍塌和破损的地方进行细致的修复,上塘实际上已经能够严格还原它在历史上的原貌了。

     

      41

     

      上面这两张图就是在拆除过程中拍的。左边是供销社,上面卖生活用品,下面卖农机具,非常可惜的是当时意识不够强,没能留下一张完整的照片,只有一个角。右图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造的一个综合服务设施。拆除以后,整个村落变得灵动了很多。

     

      42

     

      上图展示的是修复以后的上塘。村里把原来沿池塘改造过的新建民居也收了回来做了一些风貌整饬,使它还原成历史原貌,那么上塘的整体格局就形成了。

     

      对景观环境的保护最早的目标是保护村落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现在扩大到了对包括诸葛村、长乐村、万田村在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上。另一个目标是进一步保护其他传统村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这个辐射面就超出了整个诸葛镇,并向周边的乡镇扩展,包括临近的永昌、建德的大慈岩等。这些周圈的传统村落由于诸葛村的带动,对文保的认识都有了显著提高。在此之后,我们将进一步保护兰溪、建德、龙游三县交界处的更大范围的传统村落。这一块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民居,我们希望它能够带动对更大范围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及抢救工作。

     

      在整体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控制对老村建设的冲击。一个三千人的村落,要想控制新民居的建设,首先要给他们找到新的出路,即创造新的发展区块,由人口增加而产生的宅基地需求都在新区里解决。1994年以后,老村里基本上就没有再增加过新的民居建设。原来的一些不协调的建筑,比如多层建筑等,也被一栋一栋地攻坚克难拆除掉了。最先拆除的是乡镇办公楼,然后是自来水塔,接着是各个区块里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之后,整个村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轮廓线都特别舒展,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整体风貌。

     

      43

     

      这是一张村庄大范围的鸟瞰图。实际上在图示区域里本来有一座很高的建筑,村落最核心地带的山包上还有一个乡镇的办公楼,这些建筑都被拆除了,所以当时我们的整治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在修复历史环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绿化了村落。春天到诸葛村去,就能看到油菜花;夏天有荷花;秋天、冬天是比较肃穆自然的村落景观。

     

      作为国保单位,最主要的工作还是保护历史建筑。对在诸葛村的139处国保级建筑,每一处我们都做了方案并一栋一栋地对它们进行维修。到现在为止,已使大部分危险因素得到了缓解和控制,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后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44

     

      图中红色的建筑属于国保单位,绿色建筑是我们根据浙江省的地方条例增设的历史建筑。从这个范围中大家可以看出,我们的保护在不断向下延伸,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最初我们把诸葛村的建筑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文化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我们把它推荐为国保单位。因为国保有一定的标准,经过国家衡量之后进不了国保的,我们就把它放在第二类,作为省级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发现只分成两类不一定能使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完整的机理,于是在1994年规划的时候作出了调整,第一次把所有的建筑,包括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全都纳入到了工作对象中去。因为它们也是村落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个拆除掉,就会像一块一块的牛皮癣一样在无形中改变村落的机理。在把每一个建筑都纳入进来进行分类的情况下,这次我们分了五大类。这五大类借鉴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措施,对几乎所有现存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保留、整饬、改善、拆除,并少量增加了一些新建。新建是为了补足原来的建筑因为各种原因倒塌之后留下的空地,保持和还原历史格局而新修的建筑。对此类建筑我们严格地做好档案并进行区分,真实地反映了它的前后变化。

     

      那么五大类具体是哪五类呢?

     

      第一类是列入国保清单的建筑。前面我们说到诸葛村有139处国保建筑,这是最后一次修订清单时的数据,早期没有这么多,大概在八十几处左右。

     

      第二类是清单以外历史价值比较高,以省级文保单位为标准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建筑。这类建筑的价值与全国国保单位的标准有一定差距,相对价值略低一点。

     

      第三类是后期修筑的一些建筑。这类建筑的建筑质量比较差,有些是后来补形修复修建的,还有很多一半是历史建筑,一半是现代建筑,这种建筑我们把它归到第三类。

     

      在新一轮规划修编时,考虑到建筑的文化内涵,我们就不仅从建筑质量上来分类了,而是把历史价值高于建筑价值的那些由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共同组成的建筑单独列为一类,作为第四类。其中也包括解放以后建造的与村落整体风格相协调的建筑。

     

      那与之相对应的第五类就是解放后修建的与村子整体不太协调的建筑。对这类建筑我们做了大规模的整饬,有的降层,有的改小体量,经过种种办法的修复使整体环境重新变得协调起来。

     

      我们刚刚开展文保工作的时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还没有颁布,对村落进行保护有一定的难度,当时依据的是《文物法》的规定,主要坚持的原则有两条:第一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第二是最低干预原则。有了这两条,其实就能够保住它的主体价值了。另外是

     

      一些技术的处理措施,比如可逆,为了保证历史信息的真实纯正,要让没有参与保护的人都能区别出哪些是历史原貌,哪些是新修的部分。2015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颁布使文物建筑的修复有了明确的准则,就是要坚持文物保护原则。对于每一条原则我们都会认真对待,并尽可能按照原则来实行。

     

      还有一点是要坚持正确的审美原则。遗产保护工作之所以困难重重,跟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有关。很多人觉得文物建筑修复以后,一定要恢复到它初建时的状态,油漆色彩鲜艳,看起来很辉煌。但是我们没有把它恢复成那个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历史沉淀下来的信息是真实的,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必然会有残损,如果统统粉饰一新,就会把形成过程中创造的历史价值掩盖掉。这一点是后来才认识到的,早期我们已经对个别建筑进行了粉刷,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协调,不像文物,这种对比给了我们一种触目惊心的感受。

     

      45

     

      上面是一组建筑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大家可以看出最低干预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们只换了局部的椽子,整幢建筑修完以后,改变都不是很大。其他类建筑的维修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做的。

     

      46

     

      上面两张图是对二类建筑维修的前后对比图。我们没有因为二类建筑的价值较低就放松对它的研究、调查和原则把握,而是严格地按一个原则执行到底。

     

      47

     

      这个是三类建筑。对于三类建筑我们没有彻底拆掉,而是把它的体量降低,使其与周边的文物建筑相适应。我们给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穿衣戴帽,让它的外表看上去是传统的,实际上里面是混凝土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是当时的经济状况达不到重建条件;第二是我们有一个信念,文物保护不能过多地占用社会资源和成本;第三是不能给老百姓增加过多的麻烦和困难。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做了适度的整饬。

     

      48

     

      这是对第四类建筑的整饬,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整饬力度比上面的都要大,这主要是由建筑本身的价值高决定的。

     

      对第五类建筑质量不高、安全性不强的建筑,我们拆除它已经改变了的部分,并通过补形改造来还原历史上的样子。一个四层楼规模较大的办公楼,拆了两层之后改造成一个花园公寓,用于功能的弥补。

     

      49

     

      这个也是第五类建筑,这类建筑改造的就更少了,只对门窗和屋顶做了一些调整,连瓷砖都没有敲掉,而是把它封在里面,让它跟周围的建筑看起来能协调一致。

     

      建筑的修复完全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修完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它的装修及生活使用的便利,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建筑的价值同样会受到干扰和流失。因为老百姓一家一户的装修对文物来说也是一种改变,所以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做了严格的规定,具体包括:为保护和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一类建筑不得装修;二类建筑允许简单装修,比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解决一个卫生间或厨房。现在经济能力比从前强了,我们要求整体卫浴,像抽屉一样推进去就可以使用了,使用期间它可以固定在原位,等到以后用不到的时候还能拆除,对整体的建筑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是二类建筑。

     

      第三类建筑的价值已经相对比较低了,为了尽可能照顾到老百姓的生活,我们还是对它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善。比如做一个标准的卫生间,对厨房做防火处理。

     

      至于第四类建筑,大家都知道,这些建筑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要拆除的,我们虽然没拆,但是对它们的装修做了相应的引导,希望能保持当时的生活传统和传统的装修风格。这是一个惠及民生的弹性的协调,并不是强制的,有些年轻人想要做得现代一些,我们也可以接受,毕竟这个外观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不大。

     

      第五类就是完全没有文物价值,在经过大规模的装修整饬之后,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做得比较简洁大方且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对传统民居的保护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有些人开始自发地仿造传统建筑建设新民居,对这种做法我们并不提倡,因为太多的仿制会对真实的历史文物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在控制得非常严格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严厉地禁止它,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所以现在我们还在想一些技术办法,以控制这一部分的冲击。比如通过档案和现场树立标识,把它从文物的序列中明确地识别出来,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些是自发的。

     

      除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要禁止它以外,我们没有大肆抵制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它也带来了一些好作用,比如它对村落的整体协调是非常有利的。

     

      新一轮的乡土建筑保护已经不仅是文物保护,更要考虑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有益探索,诸葛村已建立起十几个陈列馆,以对整个的村落文化进行整体展示。目前展馆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下一步我们会深入挖掘如何对村民的生活进行展示。总体来说,展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人来到一座传统村落里,看到一幢又一幢的房子区别不出来哪些是新建筑,哪些是老建筑,或者不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但是诸葛村不一样,到了这里,你在陈列馆里就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的文化特点。

     

      村子里用作陈列的建筑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乡土总馆,它整体地反映了诸葛村的发展历史和家族文化。第二个是大公堂,专门陈列与诸葛亮有关的器物及说明他与诸葛村的渊源。第三个是丞相祠堂,展示了宗族祭祀文化。第五个是天一堂,这是明清比较有名的一个中药老字号,专门做医药的陈列。除了上面的主要传统建筑以外,诸葛村还有大量的民居。没人居住的民居用来陈列各种生活场景,有日常生活设施,有婚礼,还有按照书法和私塾陈列的,这种办法把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建筑结合展示给了社会。

     

      50

     

      那么我们浏览一下现在的这些陈列,有些做得比较早,其中丞相祠堂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整体效果还不错,但是手法比较老套。最近几年,我们的展示手段在提升,但相对的有点开始走一般博物馆的路子了,没有很好地保持乡土氛围,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出一个更为理想的能突出乡土特色的展陈办法。

     

      51

     

      上面这幅图就是乡土总馆,这是在李秋香老师指导下做的陈列,我个人觉得展览内容很好,但展览形式还值得商榷。为什么呢?实际上,类似的博物馆你在城市里看到的更多,这种风格跟乡村的环境氛围是有些距离的。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在这个方面继续探索,研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52

     

      这幅图是中期做的,我个人更欣赏这个阶段的陈列。为什么呢?虽然展示手段非常简单,但它跟建筑的融合度很高,对农村环境的改变也比较少。上一期博物馆式的展陈给人感觉就是一般的城市,而后来做的这一期,还能给人以村落的感受,家族的感受,祠堂的感受。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希望有机会的话大家能给我们更多的指导。

     

      53

     

      这几张图展览的是乡土生活设施和产品收集,比方说一些农具、食品、书信、家谱等。他们的书记非常有心,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家信,甚至还有学生的考卷等。这些内容确实也应当算作乡土村落保护的一部分。

     

      54

     

      这两张图是要说明仍然过着传统生活的村人的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村民照样在水塘里洗衣服,早晨起来照例在村边的茶馆里吃面、喝茶、聊天。这种自然浓郁的生活氛围,不带任何形式的表演成分,完全是当地人的真情流露。

     

      55

     

      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各种各样具有乡土特色的服务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上面几张图片里有小面店、点心店、修鞋匠、农具店等。事实上,从民国时起,诸葛村就已经是一个商业集镇了,但它的商业氛围看上去远没有西塘、乌镇那么浓,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商铺没有固定的门店,大多是活动的小摊贩,晚上收回去,白天用两个门板一搭,并且他们通常只卖一样东西,非常专业,所以整体氛围控制得很好。不会给人一种到了西塘都是酒吧,到了乌镇都是仿古的感觉。当然不管怎么说,与十年前相比,诸葛村的商业氛围更浓了,我们一定要坚决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56

     

      这几张图是旅游发展以后做的一些商品。诸葛村这一点非常好,不管是商品也好、旅游也好,它都是围绕着家族文化来做的,不像别的地方,什么东西都拿来卖。村人卖得最多的商品就是孔明锁,游人花几块钱买一个玩具,留作纪念。另外还有一些老先生,原先是练书法的,就在自己家门口写上几幅字,路过的人看上了就买走。所以整体来说,诸葛村的商业化还是围绕着它的生活、文化在延伸、发展的。

     

      随着我们抢救的传统村落的数量越来越多,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出路愈发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整个传统村落的保护面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传统村落是不是只有旅游这一条路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广的市场范围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比如有机农业就是一个方向。浙中是水果生产基地,可以大量生产水果,还可以搞其他农业生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外,浙中还是一个小商品非常发达的地方,它离义乌很近,大量的闲散劳力可以进行来料加工。其次还有就地生活生产服务及旅游文创产品等。

     

      只要我们坚持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坚定地保护它的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寻找发展出路,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就是值得研究、充满光明的。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研究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要多亏院校的技术支撑和当地人的密切配合。生活在诸葛村这个环境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最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如果没有他们的配合,外来人很难读深、读透那里的文化气韵。所以每一位投身传统村落保护的同志都不要太过浮躁,要沉下心去做深入的研究。

     

      我们的保护一定要跟传统的营造系统的抢救、非遗的保护相结合。为什么呢?如果没有工匠,保护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把维修方案交给工匠以后,他们多是用电锯等现代手法进行维修的,虽然也是按照我们的理念要求在做,但难免会有较大改动。因此对一个系统工程来说,我们要把工匠、材料等问题全都考虑进去。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谨慎,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每一次修复,能修的就不要换,能少换的就不要大修。细节决定最终的效果,所以务必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地要求自己。

     

      再一个就是人才培养问题。无论是现代传统文化保护人才的培养还是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都非常的重要。诸葛村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文物部门的引导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产业结合的发展道路。他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我们会和他们一起坚定地走下去,把这份遗产保护传承好。

     

      非常谢谢大家,从在座的大家的热情中我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希望。希望我们都能守望精神家园,传承好民族的文化遗产。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