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8696946
主页 > 专题资讯 > 专家看点 >
分享到:

韩陆:红十字工作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9-12-30 08:56
打印
收藏
韩陆:红十字工作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1949年《日内瓦公约》通过70周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诞生100周年
正文内容

韩陆:红十字工作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201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1949年《日内瓦公约》通过70周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诞生100周年、红十字会的理念和行动诞生160周年。今天,我们将从红十字运动的诞生与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红十字运动以及新时代人道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挑战三个方面,介绍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与中国红十字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事迹,展望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未来发展。

     

      一、红十字运动的诞生与发展

     

      (一)红十字运动的诞生

     

      1859年6月24日,一名年轻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途经意大利,目睹了索尔费里诺之战的战争恐怖:血肉相搏15个小时,死伤4万多人;炮车和骑兵马队从伤兵身体上无情压过,数千人因为缺少包扎、药品和食物哀嚎死去。杜南先生不仅仅是感到震撼或悲天悯人,而是立即采取行动,组织了志愿人员救助受伤士兵,无论他们是为哪一方而战斗的。

     

      正是在索尔费里诺,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想法诞生了。杜南建议建立救护团体来照顾战时伤员的想法与其行动,推动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网络的形成。“杜南身上最让人铭记的地方,是当他在索尔费里诺面对可怕的受难场景时,第一反应是行动,是帮助。他的不平凡,是他不满足个人做这样一次善事,而是由此努力推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立,并促成了第一个日内瓦公约签订。”

     

      1863年,由五人构成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前身成立。

     

      (二)红十字运动的初心和使命

     

      红十字运动的初心是,在世界各地努力保护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受难者的生命与尊严,并向他们提供援助。

     

      红十字运动的使命是,防止并减轻无论发生在何处的人类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尤其是在发生武装冲突和其他紧急情况的时候;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而工作;鼓励志愿服务,鼓励本运动的成员随时做好准备提供帮助,鼓励对那些需要本运动保护和帮助的人持有普遍的同情感;积极推广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法律。

     

      (三)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

     

      1.人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要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疾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2.公正。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3.中立。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

     

      4.独立。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始终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5.志愿服务。本运动是个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利益。

     

      6.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7.普遍。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运动中,所有红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

     

      (四)红十字运动宣告

     

      1.通过它的人道主义工作和理想的传播,本运动正在促进持久和平。

     

      2.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而且还是各国和人民之间的积极合作。

     

      3.合作应以尊重、自由、独立、国家主权、平等、人权为基础,以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满足人民需求为基础。

     

      (五)红十字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和各国红会,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人道主义运动。

     

      1.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863年成立,原名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人道行动包括,救济和医疗援助;探视战俘或被拘禁者;人道传播寻人转信。其职能是:维护和传播基本原则;承认国家红十字会资格;承担日内瓦公约赋予的任务;以中立身份在武装冲突中从事人道工作;保障中央寻人局的活动;协助国家红会培训医务人员和准备医疗器械;解释、传播和发展国际人道法;颁发南丁格尔奖;执行国际大会委托的任务。

     

      2.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于1919年成立,原名红十字会国际联盟,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职能是:联络、协调各国红会,提供帮助;促进国家红会的建立和发展;救济灾民;协助国家红会备灾救灾;组织、协调、指导国际救济活动;协调各国红会与本国政府合作;协助国家红会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协助国家红会招募和教育会员;按国际委员会协议帮助武装冲突受害者;传播、发展国际人道法;在国际上代表国家红会,当监护人和保护人;执行国际大会委托的任务。

     

      3.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

     

      第一个国家红会于1863年11月在德国符腾堡州成立。1864年8月,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首部《日内瓦公约》。《公约》将这些决议纳入法律框架,规定军队有义务照顾无论属于哪方的所有伤兵。现有190个国家建立红会,已成为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的职能是:备灾、救灾;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救护及培训;社区服务;青少年活动;传播国际人道法;寻人转信;与国家红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委员会及国际联合会的相互支持与合作。

     

      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成立,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1952年恢复了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合法席位。

     

      (六)红十字标志的由来

     

      1859年的索尔费里诺战争及以前都没有红十字标志。

     

      1863年,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提出议案,以印有红十字的白色袖章作为医护人员的保护性标志。

     

      1906年,《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为对瑞士表示敬意,将联邦国旗颜色翻转而成白底红十字旗样,留作武装部队医务部门的标志和特殊符号。

     

      1864年,第一次国际人道大会所有参与国均同意采用红十字作为保护性标识,并且写进第一部《日内瓦公约》。

     

      1864年,红十字标志首次在日勒苏益格战役中被采用。

     

      红十字图案选择有很大的偶然性,没有赋予任何宗教意义。

     

      (七)红新月标志的由来

     

      1876年,土耳其在与俄罗斯战争中声称“红十字”是对穆斯林的亵渎,将采用红新月来代替红十字。目前,《日内瓦公约》所承认的保护性标志包括红新月,使用红新月标志的国家有30多个,一般都是信伊斯兰教的国家。

     

      (八)红水晶标志的由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共识:在现行的两个标志之外再增添一个新标识,旨在使现行标志有困难的国家使用。

     

      2005年,召集各缔约国在日内瓦召开外交会议,以投票表决通过了第三议定书。新标识是红水晶,“一个白底红色边框的竖立正方形”。

     

      2006年,第29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投票表决通过了决议草案。

     

      2007年1月14日,红水晶标志正式开始启用。所以,现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标志有三个:红十字、红新月和红水晶。

     

      (九)标志的法律地位

     

      1.国际人道主义法,包括1949年的四部《日内瓦公约》和1977年的两部附加协定书。六个文件都属于国际条约,都明确承认“红十字”“红新月”“红狮日”标志的使用具有国际法的效率。非经签字国一致同意不能修改,这就是说,这个以条约固定下来的标志,通过国际法的形式,保证了这三个标志的保护作用不被侵犯。

     

      2.国际红十字会规则。对标识体系的使用起决定作用的第二个法律基础是红十字会自身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各国有关机构都应遵守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的使用规则》。

     

      3.标志的普遍适用性。150多年以来,红十字标志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看成是向处在危难中的人们提供帮助、保护、庇护和救济的象征,并且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标志的这个普遍适用性和普遍认可性,既不同于前两个法律基础,又是对两个法律基础的有力补充。

     

      (十)标志的使用

     

      《日内瓦公约》规定,战地医务救护人员和牧师、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缔约国有关部门授权的人员和机构、红十字国际组织等人员和机构可使用红十字标志和红新月标志。红十字国际组织,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所属人员,无论他们是不是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使用红十字标志。只有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是唯一可以同时使用红十字与红新月的国际组织(只有表明作用)。

     

      (十一)《日内瓦公约》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公约》于1950年10月21日生效,1977年6月10日在日内瓦又签订了《公约》的两项附加议定书,并于1978年12月7日生效。《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中国于1956年加入《公约》。

     

      2019年8月12日是《公约》70周年纪念日。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为“推进多边主义、加强人道投入”。在庆祝《公约》挽救了无数生命时,应指出仍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并提请世界各国关注保护民众免受战争暴行影响的重要性。《公约》是全球各国做出的重要承诺,源自多年前已经上演,而如今在叙利亚、也门、南苏丹及全球各地其他冲突中仍能看到的人类苦难。

     

      194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约》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同。70年过去了,《公约》仍秉持初衷,依然必不可少,且能够挽救生命。《公约》体现出军事必要与人道考量之间的实际平衡。战争法规定即使在武装冲突期间也要对人予以人道对待的基本义务。敌对方也必须将彼此视作人类。我们如今的共同挑战是找到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冲突动态当中确保更加尊重法律。红十字运动呼吁各国政府及非国家参与方迎接这一挑战,共同坚定地尊重、实施国际人道法,并确保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

     

      (十二)关于《公约》的五大疑惑

     

      1.战争当中人类所承受的苦难是无限的?

     

      从叙利亚到南苏丹,社交媒体与新闻当中铺天盖地都是冲突与暴力的照片。民众很容易会认为:冲突中的暴力是毫无限度的。

     

      《公约》所代表的理念就是即使战争也必有限度。《公约》的规则涉及下列问题:对伤者病者的治疗、对酷刑的禁止、失踪人员亲属了解亲人下落的权利,以及人道对待战俘的要求。法律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士兵在选择目标时注意避开民用建筑;伤者获准通过检查站;前线地区的儿童获得食物及其他人道援助;在押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2.不能或不应与某些团体进行交涉?

     

      根据《公约》规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与冲突各方进行接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球和大约200个与我们的行动或人道关切相关的武装团体展开对话。研究显示,分权式非政府团体会受其指挥结构的影响;此外,可对其领导人施加积极影响,使其遵守《公约》。

     

      对于必要的安全举措、受害者与幸存者的司法保障、针对与敌方有所关联之人的法律义务,以及人道需求,当前各国正在艰难地求取平衡。国际人道法能够为此提供帮助。国际人道法从不判断战斗的动机是对是错。根据国际人道法规定,所有不参与或不再参与敌对行动之人,甚至是敌人,都有权受到保护,且必须得到人道待遇。

     

      3.《公约》已经过时?

     

      在1949年,无人认为需要对网络空间当中不分皂白、不成比例的攻击做出定义。同样,《公约》的起草人与缔约国也没有预料到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会大幅增长,会有如此多形形色色的武装团体涌现(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虽然冲突的本质在不断演化,但战争法也并未停滞不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催生了新型网络战,自主武器系统等新技术也随之出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担忧网络行动可能会带来人员伤亡,故而正在努力理解并明确围绕新技术、新武器所产生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人道后果与法律要求。

     

      4.我们无法同心协力解决所面临的威胁?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悲剧,各国团结一致,痛下决心,要防止此类重大破坏在日后重演。也正是因为这样,促成《公约》制定的相关磋商工作仅持续了四个月。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时间表显示出各国在意识到迫切需要行动时所能做出的成绩。当今,面临各种新型的战争(太空战、网络战、恐怖组织和个人的恐怖袭击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一定能与各成员国想出办法。

     

      5.国际条约毫无作用?

     

      我们沉痛地意识到,《公约》与战争法并不能阻止战场上的恐怖行径,但如果国际人道法得到尊重,对平民的伤害就能大幅减少。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相关条约大幅减少了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并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这些国际法文书确确实实对许多在冲突当中挣扎求生的民众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三)《日内瓦公约》数字化——让更多人了解战争规则

     

      70年前,《公约》在日内瓦得到通过。自那时起,《公约》就成为国际人道法的基石,对保护世界各地受武装冲突影响的民众极为重要。为庆祝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推出了一款新的数字应用程序,使用户能够通过移动或平板设备随时随地浏览关键国际人道法条约和文本。通过国际人道法数字应用程序,专业人士和其他用户能够查阅超过75个条约和其他文件。

     

      该应用支持六种语言,用户可于在线及离线状态下查阅全部法律条约条款和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的英语和法语版本,也可查阅相应文档的阿拉伯语、中文(普通话)、俄语和西班牙语版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希望该应用能够帮助专业人士在人道对话和谈判中加强对国际人道法的使用,为法律和政策探讨提供信息,最终为加强所有受武装冲突影响人员所得到的保护做出贡献。《公约》已在不少于196个国家得到批准。在我们回顾《公约》的全球意义之时,该应用的诞生恰逢其时,它提供了能够推广《公约》和国际人道法的新型数字途径。

     

      二、不忘初心,红十字在行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索尔费里诺”式的战争并没有绝迹,自然和人为灾害不断。尤其是“9·11”恐怖袭击之后,人道危机与恐怖主义、能源、气候、环境等问题相互交织,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全球人道需求持续增长。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作为历史最长、会员最多的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成员的中国红十字会必须同所有红十字运动成员一道,秉承人道主义,审时度势、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的人道危机,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努力奋斗。

     

      (一)非传统的人道危机,恐怖袭击

     

      进入21世纪以来,以“9•11”恐怖袭击为代表,恐怖袭击的策略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袭击目标,以平民百姓取代军政首脑和军事目标;二是袭击规模,大规模杀伤平民以制造最大的恐怖;三是不择手段,用自杀性袭击和非常规武器(火车、飞机、毒气等)造成大规模杀伤;四是看不见的战争,我明敌暗、不分国界、没有战场、随时随地、不宣而战。

     

      1.纽约“9·11”恐怖袭击

     

      美国红十字会做出了出色的表现,有120多万红十字志愿者参与了这次救援,平均约每27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红十字志愿者。美国红十字会97%的工作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红十字会于第一时间设立了29个临时避难所,全天24小时服务,提供了1000多万份餐饮,还有心理援助志愿者在遗体辨认中心和殡仪馆服务等等。

     

      2.莫斯科2002年10月23日剧院人质危机

     

      2002年10月23日晚,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剧院发生人质危机(912名人质中130名丧生)。事发后,恐怖分子拒绝同俄罗斯联邦政府进行谈判,但同意与红十字会代表接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代表得以携带药品和医疗设备进入被武装分子占据的剧院救助伤病员,并将一些患病的妇女和儿童人质带出了剧院。事件说明,即使在武力对峙中红十字组织仍有可能作为第三方从中斡旋,为改善人质状况和营救人质发挥政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别斯兰2004年9月1日学校人质危机

     

      2004年9月1日,俄联邦南部的别斯兰市第一学校发生人质危机(1200多人被扣为人质,326名人质死亡)。事发后,俄罗斯红十字会立即启动紧急救援系统。事件期间,上千名人质的亲属不分昼夜地聚集在学校外面,焦虑不安地期待他们的亲人能被释放。红十字志愿人员始终在现场安抚人质的家属和朋友以及刚被释放的人质,同时还做好了协助递送食物和其它必需物品给人质的准备。人质事件结束后,红十字会立即投入了对伤员的抢救和对受害者及其亲人的心理治疗。

     

      4.马德里2004年3月11日旅客列车连环爆炸案

     

      2004年3月11日早晨上班高峰期间,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了旅客列车爆炸事件。在短短的4分钟里,10枚炸弹在4列旅客列车上相继爆炸。事件造成200人死亡,1400多人受伤,成为西班牙二战结束以来所遭受的人员伤亡最惨重的恐怖袭击。西班牙红十字会救援人员在马德里现场的救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的人道主义卫士——王粤

     

      1990年底至1991年初索马里内战期间,时任驻索马里使馆经参处二等秘书、转业军人王粤,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猛烈的炮火,多次出入枪林弹雨,将244名同胞全部安全带离叛军包围的险境,为中方驻索人员全部安全撤离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一等功。《战狼2》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王粤同志。他真的是一个人道主义卫士、一个中国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三)注重灾前预防,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自古就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之说,形象地阐明了采取行动应在事故发生之前,进行整治要在局面尚未紊乱之际,对于灾害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红十字运动新的承诺。2004至2011年,北京红十字会举办了四届红十字工作国际研讨会,主题都是针对城市重大事件和突发意外事件做准备,即红十字会必须准备应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

     

      1.突发事件:“5·12”汶川大地震

     

      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动,立即组织和调集了6支紧急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抢救生命。其中,由北京市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组建的医疗救援队由38人组成,设备包括配有心电图机、心脏除颤仪、输氧设备等先进救护设备的5辆救护车、1辆指挥车、1辆通信保障车和1辆第一次投入实战的大型多功能饮食供应车(每小时可提供300份热餐)。为了及时抢救生命,999紧急救援队在2800多公里、连续36小时日夜兼程的路途中只吃了两顿饭,于15日凌晨首先抵达重灾区德阳,稍事整顿后立即奋不顾身投入了救灾行动。中国红十字紧急医疗救援队累计救治伤病员2.6万余人次,巡诊3000余人次,进行各类手术180余台。红十字会还及时派出了2支心理救援队,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

     

      2.重大事件:2008北京奥运会

     

      2007年3月16日,北京奥组委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北京奥运大厦正式签署了有关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合作备忘录》。“红十字与奥运同行,实施志愿服务”成为2007-2008年的重点任务,北京红十字会从2007年11月开始为奥运做准备,在奥运开幕前培训了24万救护人员,包括7万名活跃在奥运会期间赛场内外、全市社区的红十字志愿者。奥运期间,北京红十字会在全市设立了1942个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准备了40支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有132辆急救车、68个急救站、近500名急救人员参与城市急救服务。其中,10辆救护车、30名急救员在奥运主场馆周边24小时待命;102辆救护车、400名医护人员为奥运会开、闭幕式及市民急救提供昼夜保障;邀请了来自6个国家和港、澳等8个城市的27名红十字志愿者来京参与奥运期间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此外,北京红十字会还与SOS国际救援机构合作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国际医疗转运救援队伍,担负起奥运期间境外人员的跨国空中转运任务。

     

      (四)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北京红十字会开展了多方面的防病活动,如开展大学、社区的预防艾滋病活动,开展青少年人道主义教育和自救互救培训。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创建“北京市红十字学校”164所、“北京市红十字示范校”7所,评选出“十佳红十字青少年活动”120项、“优秀红十字青少年会员”1200名。全市18个区(县)全部成立了红十字会学校工作委员会,全市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共1339个,共有青少年会员47.3万人,教工会员2.8万人。

     

      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寓教于乐,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青少年避险逃生知识与自救互救技能水平,与进行卫生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举办了数次“中日韩首都红十字青少年交流活动”夏令营,分别在北京、首尔、东京进行红十字青少年交流,促进了民间交流。

     

      (五)城市安全呼唤防备文化

     

      近年来的灾难频发,给红十字会带来了很多挑战。对此,北京红十字会提出了“城市安全呼唤防备文化”的口号,也就是我们应该把城市安全防患于未然当作一种文化来提倡。城市救援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事先防范,防范技能的普及、培训,防范意识的加强,都是很至关重要的。

     

      此外,通过玉树、汶川的地震救灾,我们也应该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目前,我们陆续成立了涵盖教育培训、野外救援以及新闻工作者等方面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红十字会形成合力,在灾前进行广泛的自救互救培训、防灾意识教育、健康知识普及,在灾中第一时间出手施救,在灾后迅速提供一些重建方案、措施,尽快征集必要资金。

     

      三、新时代人道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挑战

     

      (一)人道主义危机多样化

     

      我们既要面对局部战争、武装冲突、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人的基本权利受到威胁的传统的人道威胁,更要应对包括粮食、水和能源危机以及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公共卫生、恐怖主义、核威胁、人口迁移等在内的非传统的人道挑战。当前,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在应对许多重大人道主义危机时显得捉襟见肘,人道主义发展面临新时代全球挑战。

     

      人道主义危机和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应对策略多样化,需要人们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应对。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和频发多变的人道主义危机,国际人道主义行动发展变化以及它对需求做出反应的速度还不够快,人道主义援助领域所掌握的工具和方法还没有丰富到足以应对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人道主义系统对于许多可能导致人道主义危机和挑战的根源性问题几乎束手无策。这些都需要人们创新思维和行动,重新检视目前的人道主义援助系统和流程,探索新技术和寻求新合作伙伴,提供新工具、新产品和新服务,才能促使人道主义系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的需求。

     

      (二)人道主义面临巨大的挑战

     

      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长,使各种意外事故和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在增加。最近20年的世界灾难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武装冲突频发且居高不下,人道主义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久前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以及核污染所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再次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对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关注。

     

      自然灾难警示我们:发生在人口密集都市的灾难所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灾前的防范和准备比仓促救灾更人道、更有效。

     

      世界各国防灾救灾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建立快速、准确、有序的人道主义物流系统至关重要。

     

      (三)人道主义物流

     

      1.物流起源于军事的需要

     

      在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帝国,军衔为Logistikas的军官负责财务和供应分配等事宜。中国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语,粮草是物资、先是规划管理、行是流动,简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流起源于军事的需要。

     

      2.人道主义供应链

     

      我们将救灾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人员组织调动、设备物资调配运输,统称为人道主义供应链(Humanitarian supply chains)。人道主义供应链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在自然灾害或其它紧急事件发生前,研究制定防灾救灾的物流系统和计划;发生时,迅速且高效率地安排救援人员和物资。

     

      美国当地时间2009年1月15日15时30分左右,全美航空公司一架国内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起飞后不久,两台发动机因飞鸟撞击失灵。令人庆幸的是,客机成功迫降在冰冷的哈德逊河中。在纽约哈德逊冰河救援中,由于人道主义供应链及时,全部人员脱险只用了30分钟。人道主义供应链迅速联通,海岸警卫队、警局、红十字会等都参与其中。

     

      3.人道主义物流对改善当前和今后的备灾救灾行动的效能和进程至关重要

     

      通常的供应链指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道主义供应链则涵盖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知识和技能流;是连接灾前准备和灾害反应、采购和分配、总部和外地之间的桥梁;对于重大人道主义行动的成效和响应速度来说,至关重要,如卫生、食品、临时住房、清洁水和卫生设施的供应等救灾工作中最紧迫、最经常、最耗资的部分之一;基于物流部门在供应链中对货物的跟踪,物流数据反映了执行救灾过程中的所有方面,包括供应商和运输商的成效、物流的成本、反应的及时性、捐赠物品的适当性。

     

      4.人道主义物流需保证的五个正确

     

      人道主义物流是一项支持性服务,即提供所需要的手段把货物、人员和制造能力在指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以适当的价格运送到所需的地点。因此,人道主义物流必须保证五个正确:正确的时间、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数量、正确的价格、正确的地点。

     

      5.人道主义物流的五项功能

     

      为了能完全控制供应链管理,人道主义物流肩负着五项功能:评估和规划支持计划;动员和协调;跟踪和交通管理;配送和库存管理;监控和报告。

     

      6.人道主义物流的五个关键词

     

      (1)识别。人道主义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的复杂功能。一个国家红十字会物流的能力和建设已经成为识别其自身组织能力的重要部分。

     

      (2)起始。人道主义物流是救灾行动与防灾备灾计划的起始点,制定计划首先要纳入人道主义物流。

     

      (3)全局。人道主义物流是涉及相关责任的全局性功能。

     

      (4)准备。积极的人道主义物流准备工作将能大大提高其反应效能。

     

      (5)标准化。人道主义物流标准化应确保服务的便捷、可被快速跟踪、优化成本效益和效率。

     

      7.第三方人道主义物流和供应链

     

      第三方人道物流是能为人道主义活动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作为非营利的人道组织,红十字会无论在人员、资金、专用设备和专用技术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在应对重大灾害时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单独地实施高效救灾。充分动员和发挥社会资源和企业的人道力量,实现第三方人道物流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的效益和效力。

     

      第三方人道主义供应链的五个方面:一是资金流,如北京红十字会就是和易宝支付、银行合作;二是人员流,如北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社区辅助救援队;三是物流,即根据需求用铁路、航空或汽车完成物资的运输;四是信息流,如999数字化指挥平台、GPS手机、卫星电话、各种媒体的信息发收系统等;五是知识和技能流,如组织心理辅导救援队、应对各种灾害的专家团队等。

     

      8.物流企业加入人道主义供应链

     

      以UPS公司为例,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公司指派人道主义供应链物流经理,组织运送超级钻岩机抢救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被困在地下700米的深井中的33名矿工。对于人道救灾,UPS公司常常以最低的价格收费。

     

      对需求的清晰认识、保持与供应链各方良好的沟通,是人道主义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制定备灾计划时,我们就要将人道主义物流纳入供应链中,而不是在灾难发生时才把物流作为处理燃眉之急的附加手段。也就是说,建立完备的物流体系应是各种救灾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是大力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一任红十字工作者,一生红十字情怀!”我们红十字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学习、工作不断成长,把渺小的自己融入到伟大、高尚的事业中,做好光荣的党和政府的人道主义助手。

为你推荐

投标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